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职称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啊,来聊一聊小说,大家喜欢看小说吗?生:喜欢!师:这么多同学喜欢啊,能告诉我一下理由吗?这位同学来。生:我喜欢看长篇小说,喜欢看巴金的长篇小说。师:喜欢看巴金的理由是什么?(A)生:我觉得他的故事情节曲折,而且非常有韵味。师:情节曲折。你为什么呢?(指着另外一位同学)生:我喜欢看鲁迅的小说。(B)师:你喜欢的理由呢?生:他的小说文学性非常高,我觉得他的小说情节非常好,曲折。师:也是因为情节。老师也很喜欢看小说,你们猜是为什么呢?你猜猜看。(指另一学生)生:看小说能使我们感到舒服,也能增长知识,了解名人。(C)师:你认为呢?(看向另一位学生)生:我觉得老师喜欢看小说,也许是因为你使自己放松,并且理解作者的心情。(D)师:恩,大家有很多想法啊,那么先卖个关子吧,也许学完这堂课你们就能猜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说.叫什么题目呢?生(全体):《我的叔叔于勒》。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学生的回答说明他并不自信,此时教师应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B.学生没有注意听老师提问的问题,所以出现了教师反复强调说出理由的现象C.教师一直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师设置疑问.成功地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
  • 以下是课文《散步》的教学过程片断,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问题。二读.感知文本内容师:[A]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生: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师:[B]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学生答案丰富,甚至穿插出了感人情节)师:像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请你给这样一种写法取个名字。生:以小见大。师:[C]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师:[D]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事。然后推荐一个同学给大家说说。(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生纷纷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以上划线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和学生情感的初次对话,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呈递进性由浅人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入B.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C.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分歧”的解决说明的道理后,非常自然的上升到写法,为写作打下了一个基础。“请你给这样一种写法取个名字”,发掘和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性D.从文本走向生活,学生的学习富有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但是和上述材料中“以小男孩的身份说故事”这个教学环节重复
  • 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划横线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一项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D、这昏官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 学习了布封的《马》这篇文章,老师布置了以下作业:①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②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回答。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业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念B.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语文学习方式C.第二题的设置.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学生,可以作为写作课的素材D.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 以下教师对语文教学实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B.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C.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外在的附加任务D.选择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