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职称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阅读以下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地当作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成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乐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及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以下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变传统的“语段阅读训练”为“自主阅读实录”式的批注B.新阅读训练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传统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C.阅读新形式尊重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要求D.“自主阅读实录”式教学的阅读材料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河畔()荡漾()青荇()榆阴()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师: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生:情感。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生再读)师:(对其他同学)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师:(指名学生)你来点评一下。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听录音)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问题: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 在一次学习《繁星》《春水》的名著导读课上,一位同学整理了冰心诗歌的主要内容,下面内容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A.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B.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C.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D.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其中不值得借鉴的是()。
    A.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讲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B.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C.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D.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记录心得感受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恰当应用多媒体。下列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使用课件,展示讲解的内容,呈现问题及答案,可以减少板书,提高课堂效率C.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形象性D.播放由教材改编的名家视频,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林嗣环《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粕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课文导语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后练习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2.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_3.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_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二中的第1小题。2.请为本课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3.根据材料,为课文设计一则教学简案。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