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中学 > 高中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作文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给的人幸福,收的人回报。一个微笑,仅有几秒,就转瞬即逝,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可是,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有人评价说:“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
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2008年12月兴化市高三期中调研25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任公曾指出:“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摘自《饮冰室书话》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梁启超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不同的态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一些借口:上班迟到,会有“路上堵车”“闹钟没响”的借口;考试砸了,会有“出题太偏”“题量太大”的借口;英语作业没完成,会有“时间不够”“数学作业太多”的借口……寻找借口惟一的好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别人。
    现实生活中,你有找借口的习惯吗?请以“借口”为话题,联系自己生活经历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 (08-09上临沂市高二期末考试样题28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简明学制图

    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
    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
    材料二 癸卯学制图(1904年颁)        材料三 壬子癸丑学制图(1912年--1913年颁)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学制的特点。(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癸卯学制具有什么突出的时代特点?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何进步作用? (6分)

  •  (24分)
    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 (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王蕴等编《社科人文》
    材料二“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4分)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