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中学 > 高中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王蕴等编《社科人文》
材料二“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4分)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16分)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据此回答:(1)从哲学上看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4分)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有什么关系?(12分) 

  • (08-09上临沂市高二期末考试样题28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简明学制图

    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
    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
    材料二 癸卯学制图(1904年颁)        材料三 壬子癸丑学制图(1912年--1913年颁)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学制的特点。(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癸卯学制具有什么突出的时代特点?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何进步作用? (6分)

  •  (24分)
    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猜是一种心理,猜是一种习惯,猜是一种能力。因为猜,我们有了欣喜或痛苦;因为猜,我们解惑或迷惑;因为猜,我们愈走愈近或渐行渐远……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生活中与“猜”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猜”的感悟、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800字左右。

  • (2009年1月济宁市高三期末质检32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一一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一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分)
    (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为什么会使同僚震惊?(2分)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在宣传其思想时采取的“高明”手段是什么,“高明”在何处?(4分)
    (4)分析导致两者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相同原因。(6分)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