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耶稣基督”标签

耶稣基督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

A、对

B、错

查看答案

邪教教主往往自称是“佛祖”、“救世主”、“耶稣基督再生”、“上帝的儿女”、“神的化身”等是拯救人类的救世主,这些全是()自己的谎言。

A、丑化

B、美化

C、神化

D、吹捧

查看答案
在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期,()办的学院因得到法国当权者的大力支持而在中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A.耶稣基督圣乐会B.新教派C.耶稣会

D.天主教派

查看答案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出自:()

A、犹大书20――21;

B、罗马书;

C、启示录。

查看答案

基督教是()时代奴隶制压迫的产物。基督教因信仰耶稣基督而得名。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两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和以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为()和()。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从《圣经》的《福音书》认识到:耶稣基督已死,业已代人类在上地面前赎了罪,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这一观点(  )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B.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C.有助于教徒摆脱宗教束缚   D.促进自由宗教观的形成

查看答案

17-18世纪法国教育概况()

A、法国初等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得教学。

B、17世纪初中等教育以“耶稣基督圣乐会”为主。

C、高等教育如巴黎大学其保守性突出

D、建立了一些技术专门学校

E、法国政府对初等教育不关心,发展缓慢

查看答案

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间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

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的是()。

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有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含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

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等正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做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作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查看答案
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顷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的是()

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含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

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等正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作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查看答案
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间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的是()。
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有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涵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等正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作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查看答案

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顷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人地狱,谁人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

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及情感的是()。

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有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含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

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正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做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作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查看答案

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顷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及情感的是()。

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有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含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

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等正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作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一家公司与媒体联手,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选出20位英雄。结果榜上有名的除了耶稣基督,前国务卿鲍威尔,前总统肯尼迪、林肯、克林顿,还有10位“生活中的英雄”。整整6年呆在越南战俘营里,回国后不仅受到英雄的礼遇,而且还当上了“干部”的约翰·麦凯恩,在排行榜中列居第六。
  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关于持诵之发音,是否必要字字念清?所谓清,谅包涵发音须要正确,但以何者适于要求?是否必以‘巴利文’为标准乎?如曰然。敢问世之信奉耶稣基督者,是否先要通晓‘以色列文’,凡读圣经祷告,务必用以文为准则乎?未必然也。不慧以为佛经,业已汉译,则秦人持诵,则随顺以秦音;越人持诵,随人以越音,势也于理亦未必背也。吾人目的是持诵,持诵只须虔诚,并非研究音韵学,何必斤斤于少数字句之读音哉?又因不明,方就正于师(如所启请之师为海南人,当依海南音;如系西康人,当依西康音。故吾人修道,应具鹅王眼,切不可随所便。问道于‘盲’,以自惑耳)既蒙开示,永信不疑,始终恪遵,不应再以所授者转质他人,以之比较而存取舍之心,损彼前人,犯大罪过。如后之妄为人改者,不问先前有无师承,便谬然代人更正,是否属于外道种性?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思想家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耀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主张获得思想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查看答案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Word文档WD7-1.doc,其内容如下:

【WD7-1.doc文档开始】

引航和教堂

引航和教堂,引航家和牧师难道有什么历史联系吗?有联系。可以说,现在的引航家们正是从教堂里撵出来的.

四千多年前,在巴比伦王国,牧师就是引航家。后来,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牧师也成了引航家。那时的牧师除了宗教活动外,还负责各种抵押品的贷款和保存各种贷款单据。牧师们经常实物贷给首领和私商。

货币发明后,便把实物贷改为货币贷。经营货币贷的牧师就成了最早的引航家。这些引航家们坐在一条长凳(bench)上办公。长凳一般安放在教堂的院子当中。每天从早到晚,三三两两,总有人来办理贷款或还债。

耶稣基督对此甚是反感,后来把这些引航家从长凳上叫起来,统统驱出了教堂。引航家们离开了教堂,但是他们坐的bench(长凳)却演变成现在的bank(引航),坐在长凳上的牧师则成了banker(引航家).

【WD7-1.doc文档结束】

按要求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和保存:

(1)将文中所有错词“引航”替换为“银行”;给文中所有“银行家”添加波浪线。

(2)将标题段文字(“银行和教堂”)设置为小二号红色黑体、加粗、居中、字符间距加宽2磅;将正文各段文字(“银行和教堂,……成了banker(银行家)。”)设置为四号深红色楷体GB2312。

(3)各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左右各缩进0.5字符、行距为1.2倍行距。在页面低端(页脚)外侧插入页码,并设置“起始页码”为5。

2.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Word文档WD7-2.doc,其内容如下:

【WD7-2.doc文档开始】

计算机99-1班学生成绩单

姓名 英语 高等数学 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 平均成绩

张胜利 91 88 89 93

李楠 66 67 80 69

程丽丽 87 89 92 90

王文娟 82 85 78 82

洪国维 72 85 86 87

高斌 78 75 82 78

【WD7-2.doc文档结束】

(1)将表格标题段文字(“计算机99-1班学生成绩单”)设置为四号楷体GB2312、居中、加粗;将文中后7行文字和数字转换为一个7行6列的表格,设置表格居中、无环绕,列宽为2cm,行高0.8cm。

(2)在第6列相应单元格中计算左侧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设置表格第一行和第一列文字中部居中、其余各行文字或数字均中部右对齐。

查看答案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就是交托给他的政权;一种必然永远不会终止的统治权,并且他由于这种权力才在《圣经》中不仅被称为神父而且也被称为君王;……这个王国的职务不是交托给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交托给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务仍旧和神的事务有所不同:并且,特别是,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稣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样。因为,那些关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们,必须服从他这个关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挥。
──〔意大利〕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著《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奎那的政治主张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这与中国汉朝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在内容和实质上有何相似之处。(10分)
(2)对比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政治主张的特点。(12分)
(3)对比材料二、三,概括17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17世纪东西方两种相似的思潮在西方引发了社会变革,而在中国却没有,试分析其原因。(15分)

查看答案
初中历史《世界三大宗教》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第二十一集《到达西天》视频片段,并提出问题:玄奘到达的西天是哪里?他取的经书是哪个宗教的经典?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玄奘到达的西天是现在的印度,他取到的真经是佛家经典。教师接着阐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那么同学们知道其它两大宗教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新课《世界三大宗教》。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佛教的创立与传播1.佛教的创立教师出示《西游记》电视剧中如来佛祖的截图,并提问学生:在《西游记》佛教的创始人是如来佛祖,被尊为“万佛之祖”。在历史上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何时创立?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指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教师出示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归纳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并思考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归纳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教师总结:(1)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众生平等”。“四谛说”主张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十二因缘说”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主张面对现实忍耐顺从,皈依佛法,积德行善。(2)种姓制度使得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力提出“众生平等”,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信徒渐增。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佛教的传播教师出示《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请学生观看此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思考问题:佛教向世界传播的路线有哪些?学生观看图片,同桌间相互讨论并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佛教的流传大致有两个方向:一路向南传播至东南亚,这一路传播的佛教多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修行超度,现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另一路向北传至中亚,后又传至中国、日本与朝鲜。这一路传播的佛教多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度,而且可以“普度众生”。(二)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1.基督教的产生教师请学生简单讲述过圣诞节的经历,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知道圣诞节的由来?学生回答:圣诞节是基督教的节日,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耶稣就是基督教中的圣子,圣父即耶和华。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基督教是如何产生的?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回答:基督教在1世纪时诞生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耶稣就是“救世主”。基本教义:人需要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的教义经典是《圣经》。2.基督教的演变与传播教师出示材料并请学生归纳基督教的演变线索,建议学生用表格或年代尺形式梳理。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梳理基督教的演变线索。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梳理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补充总结: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是受苦人的宗教;4世纪,基督教被奉为国教,大大促进了它的传播;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11世纪,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新教。(三)伊斯兰教的创立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并请学生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两个问题: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谁,它的教义与基督教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请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两个问题的答案,另外两小组做补充。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产生背景:阿拉伯商业的破坏和经济的衰落、社会的阶级分化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反抗斗争不断发生。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群众的反抗,对外夺取商路,扩张领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国家。伊斯兰教的产生恰是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思想与精神上的反映。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一神教;都信仰神是万能的,唯一的;都相信是上帝创造世界;都相信天堂与炼狱。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大宗教的产生时间、创立地点、创始人、基本教义。2.作业:教师请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节日与世界三大宗教相关,并课下查阅资料找到其中某个节日的宗教渊源,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早期佛教的主要教义。2.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德兰修女(MotherTeresa)于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叫史可比亚的城市。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阿格蕾丝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个谦顺而快乐的农家主妇,家里除了务农外,还经营一间小药店,生活()不是很富裕,()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家里()充满著欢笑和祥和之声。阿格蕾丝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她虽然身材瘦弱,却一直帮助父母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阿格蕾丝在念小学的时候,从不偷懒,并善于思考。她不但是个乖巧的孩子,而且非常活泼,常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惹人喜爱。一到星期天便会去教堂礼拜。邻居和家人的朋友都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是个有出息的姑娘,而阿格蕾丝也常常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她12岁那年的春天,为了庆祝复活节,阿格蕾丝的母亲送给她一本书,书名是《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这本书记叙述的是12世纪时一位修士方济各的事迹。方济各是意大利亚西西城一个商人的儿子,在一场战争中他被俘虏,患了一场重病,一年后才康复,自此之后他便追随耶稣基督,作了一名修士,为穷人及病人服务。方济各在所不惜,义不容辞地为这些被人抛弃的患者服务,甚至用嘴去清洗病人的伤口。读完这本书,12岁的阿格蕾丝感动万分。有一天,她心里突然冒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似乎是要指引她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她不由自主地自问:“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中,并不是单单只为追求自身的幸福,而应做些特别的奉献。我是否能为主做些奉献呢?”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格蕾丝的这种想法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愈来愈强烈。她18岁时从高级女子中学毕业。有一天,一位神父来她家拜访她的父母,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捐钱赞助罗特列修道院的修女们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工作,阿格蕾丝的父母立即慷慨地答应。在一旁听着神父和父母谈话的阿格蕾丝听了这些话心里暗想:“我要和她们一起到印度去。”1929年秋天,阿格蕾丝告别了家人和故乡,和其他修女一起,踏上了去印度南部的漫长旅程。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轮船终于到达印度西部的卧亚城。在卧亚城停留数日后,阿格蕾丝她们继续乘船前进,沿着印度南部“突出的尖角”绕行,历时两周,终于到达东海岸边上的加尔各答市。从此,阿格蕾丝便在加尔各答罗列特修道院开始了她修生的生活。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有一天,在祈祷中阿格蕾丝仿佛听到了主的声音,主对她说:“阿格蕾丝,你应该做一名修女,将福音传给世人。”一心一意要成为修女的阿格蕾丝惊喜万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院长,并提出首次誓愿的请求,所谓首次誓愿就是立志成为修女。她于1997年去世。【注】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尊重人,尊重他或她的尊严和生来就有的价值。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的人都得到她的同情,而这种同情不是以恩赐的态度,而是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共5题]

1.在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但是因为所以总是

(B)因为所以总是但是

(C)因为所以但是总是

(D)所以因为总是但是

2.通读全文,请找出是“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的”的不正确的原因

(A)主观原因:个性善良。

(B)客观原因:方济各的影响。

(C)家庭影响;其他宗教人士的影响。

(D)想借此机会出人头地。

3..第2自然段写到她帮助父母照顾弟妹、从不偷懒、善于思考、活泼、爱开玩笑、惹人喜爱、有出息、常憧憬美好未来、有人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等等。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错误的理解是

(A)意在表明她走上普渡众生道路的性格基础。

(B)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

(C)意在突出其做出这种选择的没有意义。

(D)活泼、有出息、她憧憬美好未来,能嫁给有钱人,却甘愿做一名修女,普渡众生。

4.德兰修女是人道主义的伟大代表,请结合文本说说德兰修女身上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哪些特点,并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

(B)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

(C)反映的人道主义的特点:善良、同情心、牺牲精神、平等博爱。

(D)当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

5.本文的教育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有:

(A)社会依然存在贫富不均,老弱病残、灾难困苦依然存在。

(B)人道主义今天没有现实意义

(C)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

(D)善良、同情心、牺牲精神、平等博爱等今天应积极提倡。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