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职称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秋天李广田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的过去了。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这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自己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看到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自恨不能和它鱼水和谐,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爱它,然而我也恨它,即至夏天,这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一个糊涂的安排——宁可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它们沉着有力,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又偏爱秋。我几乎说不出为什么秋比冬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们要向着人生静默,祈祷,来打算一些真实的事物了。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1)文章第二段提到了“沉着”,试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2)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句话的理解。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 冯友兰先生有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康德是怎样讲的,朱熹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康德、朱熹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他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冯先生叫作“接着讲”。例如,康德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朱熹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接着讲”,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就是站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美学来说,尤其要从朱光潜接着讲。之所以特别强调朱先生,主要是因为他更加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与人生的联系。朱先生突出了对“意象”的研究。这些对把握未来中国美学的宏观方向都很有意义。宗白华先生同样重视“意象”的研究,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他从文化比较的高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帮助我们捕捉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和亮点。他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启发今后的美学史、美学理论的研究。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材料,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孕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从朱光潜“接着讲”也不是专注于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而是沿着他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接着讲”的目的是要回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这必然推动我们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前辈学者的工作有所超越。(摘编自叶朗《意象照亮人生》)问题:(1)请简述文中“照着讲”的意思。(2)简要分析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应该怎样“接着讲”?
  • 题目:以《爱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乡间读书过个年一近年关,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着城里游子的心境。一时间周围总像有声音在急不可待地催促我踏上归家的行程,收拾好行李,常常丢三落四地忘却家人嘱咐携带的东西,却总忘不了整理好几册自己要读的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在祥和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着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漂浮在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在乡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节中凸显出来,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走进异地城里读书已经多年,读出那份困惑与浮躁却是始料未及的。今天读书人的心灵早已失却了往昔的宁静与纯粹。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喧闹不堪,一切让人目不暇接,但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贫血。物欲横行代替了文雅从容的涵咏,膨胀的功利之心侵吞了悠游的读书之乐。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读书人忙碌于排行榜、传媒、畅销书和不着边际的研讨会,这种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身在香港繁华之地的董桥先生刻闲章一枚说:“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11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一些日子远去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才能真的留住岁月,留住自我。(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2)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