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职称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蛊《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已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查看材料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人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陈轸为秦使于齐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战国策·卷二十二》)同为史书,从体例上看,《战国策》与《史记》有所不同,《战国策》属于__________,《史记》则属于__________。
  • 从下面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概括说明。(6分)《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么教香菱学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的“学生”很有兴趣,也很勤奋。一百首王维的五律不到几天就看完了,拿来还书时还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被宝玉评为得了“三昧”,又没过几天,她就写出质量很好的诗来。
  •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对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进行评析。(6分)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执教《楚辞》中的《渔父》时,备课和上课的主要环节:备课时,教师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从网上下载了35个课件、8篇教学设计和2位名家的教学实录。上课时,他先用l0个PPT分别展示了儒家、道家思想有关知识,然后重点讲解屈原和渔父的儒道思想之争,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在讲解到某些陌生名言时,还会不时翻看备课笔记。
  • 陈轸为秦使于齐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战国策·卷二十二》)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3处)。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
  • 阅读下面的对联,确定为婚联的是()。
    A.术业宜从勤学早,韶华不为少年留B.椿树大年宜有庆,莲花生日正当时C.梅为小院添春色,鹊向龙年报好音D.云汉桥成牛女渡,春台箫引凤凰飞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