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中学 > 高中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T-DNA可能随机插入植物基因组内,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用此方法诱导拟南芥产生突变体的过程如下:种植野生型拟南芥,待植株形成花蕾时,将地上部分浸入农杆菌(其中的T-DNA上带有抗除草剂基因)悬浮液中以实现转化。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收获种子(称为T1代)。(1)为促进植株侧枝发育以形成更多的花蕾,需要去除___\_,因为后者产生的______会抑制侧芽的生长。(2)为筛选出已转化的个体,需将T1代播种在含________的培养基上生长,成熟后自交,收获种子(称为T2代)。(3)为筛选出具有抗盐性状的突变体,需将T2代播种在含________的培养基上,获得所需个体。(4)经过多代种植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盐突变体。为确定抗盐性状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需将该突变体与___\_植株进行杂交,再自交______代后统计性状分离比。(5)若上述T-DNA的插入造成了基因功能丧失,从该突变体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的存在导致植物的抗盐性__________。(6)根据T-DNA的已知序列,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出被插入的基因片段。其过程是:提取___\_植株的DNA,用限制酶处理后,再用____\_将获得的DNA片段连接成环(如下图所示),以此为模板,从图中A、B、C、D四种单链DNA片断中选取_______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的片段将用于获取该基因的全序列信息。

相关标签: 拟南芥   培养基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研究者受萤火虫的启发,用合成生物技术将荧光基因重组到一种农杆菌中,利用与其一种名为拟南芥的微小植物传递DNA,来培育发光的拟南芥。他们认为如果这项技术应用在树木上,将会使未来的树木发光,并作为路灯使用,这将极大地节约能源。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研究者将荧光基因重组到一种农杆菌中,利用其与树木传递DNA,但这种细菌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寿命
    B拟南芥能够很好地与农杆菌中的荧光基因融合,但一般的树木难以与这种基因结合
    C这种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的廉价光源非常节能,据分析其产生的能量比电池更加密集
    D繁华街道中由于车辆密集,这种发光植物很难显现出来,只有在林荫小道中才能发挥照明作用
  • 拟南芥是一种自花传粉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10,是一种特别理想的生物学研究材料。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包括

    [  ]

    A.染色体数目少,便于显微镜观察和计数B.个体较小,适合于实验室大量种植C.生命周期很短,子代数量多D.自花传粉,野生型基因高度纯合

  • 拟南芥花粉萌发过程中,用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分别标记精细胞和营养核,在精细胞和营养核向花粉管顶端运输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营养核会在前,精细胞在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花粉管可看到两个绿色的精细胞

    B、这一现象与细胞骨架无关

    C、这一现象与营养核核膜表面蛋白有关

    D、如果负责这一过程的蛋白的编码基因突变(突变使蛋白无功能),纯合突变体获得发育良好的种子比野生型少

    E、花粉管可以看到两个红色的营养核

  • 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_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____\_结合后,酶T的活性__________,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______。

    (4)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