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资格证大类 > 资格证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重庆市云阳县发现了一道长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龙化石墙”。古生物学家认为,从目前发掘出来的化石看,在1.8亿年前到1.6亿年前,重庆云阳附近区域曾生活着大量的恐龙。这处遗址有可能填补恐龙演化序列的空白。上述推测告诉我们:

①古生物学家借助化石能够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②人类通过“思维的眼睛”可解开自然界之谜

③恐龙的真实性存在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思维能力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相关标签: 古生物学家   古生物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在甘肃和政地区发现了广河豕脊齿象新种头骨化石,这种豕脊齿象的时代约为16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晚期。法国古生物学家皮克弗德于2004年在东非约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较原始的矮豕脊齿象化石,他据此认为豕脊齿象属起源于中中新世的非洲。而广河豕脊齿象头骨化石的白齿,具有一些比矮豕脊齿象更原始的特征,但从头骨来看它属于豕脊齿象又确定无疑。因此,这件标本的发现证明,豕脊齿象属的起源时间至少要上推至早中新世,起源地点也不一定是非洲,而很有可能在亚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质疑上述论证?()
    A.豕脊齿象的起源地点可能不止一个
    B.广河豕脊齿象不仅有不断进化的种群,也有不断退化的种群
    C.在2000万年前,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并不相连
    D.动物化石的发现地一般就是其生存地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48—50题。

    在对贵州瓮安多细胞动物胚胎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后,科学家证实早在5.8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两侧对称动物,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但受到强烈质疑,其重要论据之一就是∶为什么三叶虫等复杂的生命在寒武纪突然出现,而在此之前却没有化石记录?进化论似乎等待着两个不同命运的判决∶要么前寒武纪根本不存在化石,进化论错了;要么如达尔文猜想的那样,前寒武纪不是没有化石,而是没有找到或没有保存下来。

    于是化石成为检验达尔文理论的试金石.古生物学家为在比寒武纪更加古老的地层中寻找化石付出了巨大努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21亿年前微体植物化石和澳大利亚5.6亿年前伊迪卡拉化石群的发现,给进化论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困惑达尔文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伊迪卡拉化石群是否属于多细胞动物仍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即便可能是多细胞动物,它们也属于非常特化了的生物类型,与寒武纪生物之间找不到重要的演化关系。

    贵州省瓮安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比伊迪卡拉化石群还要早2000万年,比寒武纪还要早4000万年。胚胎化石大多很小,只有0.2~0.6毫米。研究胚胎化石主要采用两种常规技术∶一是通过醋酸把胚胎从岩石里分离出来,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进行观察。二是把含化石的岩石加工成薄片,用投射显微镜寻找其中含有的化石,但薄片中的化石已遭破坏,而且所提供的化石结构有方向随机性的缺点。因此胚胎化石内部结构和卵裂球排列方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如何使体积如此小的胚胎化石清晰成像,科学家想到给瓮安化石照“×光”。因为用×光拍照可以避免通常的把化石分层切片观察的方式,不会对化石造成破坏。但不能使用通常的×光机达到研究目的,因为它的成像分辨能力最好也只有毫米的量级,拍不到胚胎的内部结构。另外,拍出来的图像反差也不好。而同步辐射正好具有足够强度的短波长×光和优良的成像分辨能力。于是他们把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方法应用到瓮安化石的研究中,在不损坏化石的情况下,把亚毫米大小的胚胎内部结构拍得一清二楚,并且给出了高精度的三维成像,解决了古生物学的一大难题。

    48.下列对“达尔文的猜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达尔文的猜想”认为前寒武纪化石应该存在。只是没有找到或者没有保存下来

    B.“达尔文的猜想”是关于为什么寒武纪突然出现三叶虫等许多复杂的生命的猜想

    C.“达尔文的猜想”涉及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前尚缺失的环节

    D.证实“达尔文的猜想”的正确性,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科学性的有力的证明

  • 阅读下文,回答91—95题。

    一只似鸟非鸟的怪兽——来自中国辽西的古动物明星“顾氏小盗龙”,将登上国际顶级科学刊物的封面。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徐星、周忠和博士等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这一成果将以长文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与演化生物学教授理查德.普鲁姆博士专门为此配发评论,称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拉近了鸟类和恐龙的距离,而且再一次为鸟类飞行树栖说提供了化石证据,也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鸟类飞行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次发现的化石共6枚,分别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天津自然博物馆于2001年后在辽西采集或购得。这些恐龙体长大约77厘米,爪子尖锐弯曲,体短尾长,生活在距今约1.1亿到1.2亿年之间的早白垩世。

    徐星及其同事研究后发现,它们浑身披着羽毛,其中前肢和后肢上的羽毛形态和着生排列方式与鸟类翅膀一样,并据此推测这种动物曾经长着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种形态是首次在脊椎动物中被发现”,徐星推测,“恐龙的后肢翅膀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起到平衡作用,这对于早期飞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经典模型,鸟类的恐龙祖先在地栖生活中,骨骼形态发生一系列转化,两足奔跑使得恐龙的前肢得以解放,转化为翅膀,后肢则转化为鸟类的姿态。2000年,徐星等人率先发现会爬树的恐龙化石,认为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可能具有树栖习性,从而为鸟类飞行树栖起源说提供了证据。此次,顾氏小盗龙的发现表明,这些小型恐龙不仅生活在树上,重新复活了树栖说,而且它们的运动姿态很可能不同于经典的模型。显然,传统的模型需要重新评价,一些经典的结论可能需要修改。

    徐星解释道:“顾氏小盗龙有可能四足爬行于树上,而不是两足直立的奔跑型动物。它们可能经常在树丛之间滑翔,飞行姿态很优美。”

    下列关于四翅恐龙特征推断的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身长着毛,长约77厘米,爪子尖锐弯曲,身体短尾巴长,它们早期生活在早白垩世的树上

    B.似鸟非鸟,身披羽毛,能爬行于树上,又会飞行;它们身体短尾巴长,长着四个翅膀,生活在早白垩世

    C.体长大约77厘米,生活在距今约1.1亿到1.2亿年之间的早白垩世,长着四个翅膀,具有奔跑型动物和飞行动物二者的特征

    D.系两栖怪兽,具有滑翔能力,体短尾长,后肢翅膀在飞行中起到平衡作用,它们为鸟类起源提供了证据

  • 距今3.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泥盆纪中晚期,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那一时期的植物体化石,由于绝大多数化石只保存了植物体的一部分。因此,他们通常利用植物茎的直径来确定植物体高度。测定的结果表明:有大量的乔本植物其高度至少达到5米,因此他们推测当时可能出现了森林。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重要前提是:
    A.在一些特定的植物中,植物茎的直径与植物本身的高度存在相关性
    B.只有高大乔木(高度超过4米)才具备构成森林的基本条件
    C.泥盆世纪中晚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相对浓度的变化几乎呈直线下降
    D.这些化石都是生长中的植物被原位保存下来的,能揭示出植物的分布特征
  • ①经过一系列鉴定,它被确认为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西藏披毛犀,距今370万年,是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披毛犀
    ②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开始离开高原地带,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形成了泥河湾披毛犀、托洛戈伊披毛犀及晚更新世的最后披毛犀
    ③经过一周的发掘,古生物学家意外地找到了一只犀牛的完整头骨、下颌骨和颈椎
    ④最后,这具犀牛头骨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实验室里被复原了出来
    ⑤这一发现证实了西藏披毛犀正是其他三种披毛犀的祖先
    ⑥在札达盆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发现了一枚暴露在外的犀牛寰椎,然后是一排犀牛上颊齿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③①⑤②
    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⑤⑥④③①
    D.②③⑤⑥①④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