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择校费”标签

择校费

下列劳务不得减免营业税的有()

A、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牧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B、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C、中小学校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收入;

D、境内保险机构为进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

查看答案

下列劳务不得减免营业税的有()

A、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牧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B、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C、中小学校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收入;

D、境内保险机构为进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出口)

查看答案

城市宾馆、博物馆、影剧院门口“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的限定,限制小额存款的规定,巨额的择校费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门外。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能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看答案

城市宾馆、博物馆、影剧院门口“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过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的限定,限制小额存款的规定,巨额的择校费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门外。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的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可以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看答案
城市宾馆、博物馆、影剧院门口“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过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的限定,限制小额存款的规定,巨额的择校费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门外。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的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可以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看答案
当前我国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在很多城市商场、博物馆、影剧院门口摆放着“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都设有限制;巨额的择校费也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名校门外。
这段话支持了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的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可以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看答案

当前我国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在很多城市商场、博物馆、影剧院门口摆放着“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过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都设有限制;巨额的择校费也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名校门外。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的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可以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看答案

(教育公平)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

2.请先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照“申论要求”在给定的答题卡上作答。

3.请务必用28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4.不准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可以说,维护社会良性运转始于确保教育的公平。因此,缩小区域与区域间、城乡之间。群体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首项要义。作为国民教育起点的义务教育理当是公平保障的核心。然而,目前突出的城市择校上不起学、农村教学质量难保证、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集中体现了义务教育上的不公。

造成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区经济、教育基础、师资配备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提出10余年,却一直未能实现。在有限的投入下,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只能在不同学校间作出取舍,资源不均衡地配备给不同学校。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天然地形成了差距,于是有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逐追捧。

择校费、占坑班等形式,不过是投入不足、配置不均导致的不公平表象,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这些现象难免会换着“马甲”出现。

义务教育的不公不仅仅在城乡教育差距上,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城市子女与城市农民工子女间同样存在差距。如果优质学校属于民办性质,家庭根据自己的偿付能力选择把小孩送入这类学校,这种市场规则下的教育资源差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提供者是公立学校,在公共财政供养下的这些学校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获得相应的投入,本已不多的教育投入又更多地向其中的少数学校倾斜,进入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因而接受到了有差别的义务教育。一些优质公立学校转型为民办学校,收取择校费更成为理所当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转型后的“民办学校”在编制财政上并未脱离原有的模式,实质上仍然是公立学校,继续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扩大“不公”。

一般来说,公平可分为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来实现,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考虑到了不同个体情况的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公平社会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实质公平的建立。反观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共支出中对教育部分的投入比例,还是教育支出中不同学校的不等投入,甚至不能达到形式上的公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顺畅,阻止社会板结的最后一道防线。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教育更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将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放于战略性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要跨出的第一道栏,义务教育首先要公平。

2.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从报上看到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主张用“偏才”“陉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

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一百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3.媒体报道,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使传统典籍“削足适履”的行为,既感到无奈,也感到苦涩。

诸如“昔孟母,择邻处”,主张删除者认为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实际上,这句话有警示人们择善而处的积极意义,教师更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母爱,认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说法,即使庸俗,也恰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对经典的擅加删改,把本来只是教育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当成了必须让学生绝对信服、全盘接受的。”神圣法经”,严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科书的经典读本,完全不必要删改。真正需要删改的,是某些陈腐的、“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

4.择校被喻为一个无法探悉的“黑洞”,但这个黑洞到底“黑”在哪?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学校权力过大,而有效监管失位,使得违法违规成为“黑洞”。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制约权力为内容的改革尚未波及到校园。如今,谁能说清一个校长有多大权力,巨额择校费、赞助费花到了哪里。无限制的权力,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成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资源”,也成为一个隐性的“腐败源”。

“一所所谓的‘名校’,每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现金的流动不亚于一个小型企业,但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对它的监管也没有像企业那样严格和规范化,甚至可以说对学校权力以及资金流动根本没有监管。”陈守义委员说。

在很多学校,包括择校费等收费的数额以及使用途径没有一个公示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也不对此进行审查。而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管机构也没有及时将重点转移到这些学校,因此基本上在对择校费这块重大资金的核查和管理是个空白。

“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朱友林代表忧心地指出,“现在大家看得很明显,择校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风气、丢了公平!”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最近发表了一个有关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报告,核算出徐汇区家长从孩子刚出生到30岁,共需在孩子身上投入49万元。而这仅仅是一个孩子正常情况下的支出,并没有包括巨额的择校费。

马志武代表说,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甚至会‘择’得债台高筑!据记者了解,仅以位于北京宣武区的某高校附属中学为例,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情况,初中部“择校费”从两万多元到十多万元不等。但即便“门槛”如此之高,有些家长仍然是揣着血汗钱却“求”校不得。“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但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紧巴一些,甚至不惜举债,也要花钱为孩子“择”来好学校。

有人曾给北京一所“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3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100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400万元左右。“对这笔巨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则性要求,如‘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教师福利’等,一些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给教育。‘用于统筹改造薄弱学校’。但事实上‘名校’教工福利远比普通学校好,这是公开的秘密。”陈守义委员指出。

“公费赞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很多公款以支持、赞助教育等方式流向学校,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及其子女。很多“名校”却借此聚敛起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

择校,根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然而,一些教育单位不是想方设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而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成为教育腐败的一个催化剂。在重点学校“择校费”成了教职工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旅游和铺张浪费也多从这笔收入中报销。“应该看到,已经被众多家长或无奈或主动接受的‘择校风’,择出了社会坏风气。”朱友林代表说。

查看答案
下列劳务不得减免营业税的有()A、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

下列劳务不得减免营业税的有()

A、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牧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B、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C、中小学校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收入;

D、境内保险机构为进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

查看答案

(四十四)  【给定资料】  虽然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全免,但家长们仍要面对名目繁多的“费”,如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教育支出因此成为多数家庭一个沉重的负担。  2012年,简女士的女儿考上荆州一所省示范高中的三限生,2万多元的择校费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为了鼓励女儿上进,简女士想出了记账的法子。择校费、学费、住宿及每月生活费、各类学习用品,女儿花的每一笔钱,简女士都一一记录在账本上。女儿上高中半年,各类支出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3.5万元。每次,简女士总是当着女儿的面记账,并随口说,“现在给你花的,将来都要还给我”,女儿每次都默不作声。考试失利后,女儿将自己反锁在寝室里大哭大叫:“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欠妈妈的钱还不了又怎么办?”简女士没想到,原本想勉励孩子勤奋读书的记账法,却适得其反,让女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母女矛盾激化。  简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坦承也曾给孩子记过账。家长们反映,现在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越来越重,为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长承受的压力不比孩子小。  心理咨询师尹邓安教授说:“应试教育制度是导致这类问题的根源。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上好大学、出人头地,为此付出再多也值。”  应试制度下,成绩成为家长关注的唯一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投入高回报”等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就越来越深人人心,孩子负担增大的同时,家庭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基础性教育支出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l9.8%,这也就是说,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因而城市家庭的课外培训或辅导、买学区房、择校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与扩展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  【问题】  “给定资料”画线部分写道:“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请解释“恶性循环”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查看答案

(十七)  【给定资料】  虽然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全免,但家长们仍要面对名目繁多的“费”,如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教育支出因此成为多数家庭一个沉重的负担。  2012年,简女士的女儿考上荆州一所省示范高中的三限生,2万多元的择校费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为了鼓励女儿上进,简女士想出了记账的法子。择校费、学费、住宿及每月生活费、各类学习用品,女儿花的每一笔钱,简女士都一一记录在账本上。女儿上高中半年,各类支出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3.5万元。每次,简女士总是当着女儿的面记账,并随口说,“现在给你花的,将来都要还给我”,女儿每次都默不作声。考试失利后,女儿将自己反锁在寝室里大哭大叫:“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欠妈妈的钱还不了又怎么办?”简女士没想到,原本想勉励孩子勤奋读书的记账法,却适得其反,让女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母女矛盾激化。  简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坦承也曾给孩子记过账。家长们反映,现在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越来越重,为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长承受的压力不比孩子小。  心理咨询师尹邓安教授说:“应试教育制度是导致这类问题的根源。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上好大学、出人头地,为此付出再多也值。”  应试制度下,成绩成为家长关注的唯一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投入高回报”等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孩子负担增大的同时,家庭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基础性教育支出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19.8%,这也就是说,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因而城市家庭的课外培训或辅导、买学区房、择校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与扩展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  【问题】  “给定资料”画线部分写道:“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请解释“恶性循环”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查看答案

(四十七)  【给定资料】  虽然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全免,但家长们仍要面对名目繁多的“费”,如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教育支出因此成为多数家庭一个沉重的负担。  2012年,简女士的女儿考上荆州一所省示范高中的三限生,2万多元的择校费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为了鼓励女儿上进,简女士想出了记账的法子。择校费、学费、住宿及每月生活费、各类学习用品,女儿花的每一笔钱,简女士都一一记录在账本上。女儿上高中半年,各类支出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3.5万元。每次,简女士总是当着女儿的面记账,并随口说,“现在给你花的,将来都要还给我”,女儿每次都默不作声。考试失利后,女儿将自己反锁在寝室里大哭大叫:“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欠妈妈的钱还不了又怎么办?”简女士没想到,原本想勉励孩子勤奋读书的记账法,却适得其反,让女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母女矛盾激化。  简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坦承也曾给孩子记过账。家长们反映,现在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越来越重,为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长承受的压力不比孩子小。  心理咨询师尹邓安教授说:“应试教育制度是导致这类问题的根源。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上好大学、出人头地,为此付出再多也值。”  应试制度下,成绩成为家长关注的唯一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投入高回报”等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孩子负担增大的同时,家庭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基础性教育支出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19.8%,这也就是说,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因而城市家庭的课外培训或辅导、买学区房、择校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与扩展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  【问题】  “给定资料”画线部分写道:“父母又将这一负担转嫁到子女头上,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当下的教育方式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请解释“恶性循环”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查看答案

(教育公平)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

2.请先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照“申论要求”在给定的答题卡上作答。

3.请务必用28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4.不准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可以说,维护社会良性运转始于确保教育的公平。因此,缩小区域与区域间、城乡之间。群体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首项要义。作为国民教育起点的义务教育理当是公平保障的核心。然而,目前突出的城市择校上不起学、农村教学质量难保证、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集中体现了义务教育上的不公。

造成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区经济、教育基础、师资配备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提出10余年,却一直未能实现。在有限的投入下,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只能在不同学校间作出取舍,资源不均衡地配备给不同学校。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天然地形成了差距,于是有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逐追捧。

择校费、占坑班等形式,不过是投入不足、配置不均导致的不公平表象,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这些现象难免会换着“马甲”出现。

义务教育的不公不仅仅在城乡教育差距上,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城市子女与城市农民工子女间同样存在差距。如果优质学校属于民办性质,家庭根据自己的偿付能力选择把小孩送入这类学校,这种市场规则下的教育资源差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提供者是公立学校,在公共财政供养下的这些学校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获得相应的投入,本已不多的教育投入又更多地向其中的少数学校倾斜,进入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因而接受到了有差别的义务教育。一些优质公立学校转型为民办学校,收取择校费更成为理所当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转型后的“民办学校”在编制财政上并未脱离原有的模式,实质上仍然是公立学校,继续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扩大“不公”。

一般来说,公平可分为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来实现,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考虑到了不同个体情况的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公平社会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实质公平的建立。反观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共支出中对教育部分的投入比例,还是教育支出中不同学校的不等投入,甚至不能达到形式上的公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顺畅,阻止社会板结的最后一道防线。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教育更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将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放于战略性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要跨出的第一道栏,义务教育首先要公平。

2.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从报上看到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主张用“偏才”“陉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

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一百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3.媒体报道,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使传统典籍“削足适履”的行为,既感到无奈,也感到苦涩。

诸如“昔孟母,择邻处”,主张删除者认为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实际上,这句话有警示人们择善而处的积极意义,教师更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母爱,认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说法,即使庸俗,也恰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对经典的擅加删改,把本来只是教育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当成了必须让学生绝对信服、全盘接受的。”神圣法经”,严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科书的经典读本,完全不必要删改。真正需要删改的,是某些陈腐的、“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

4.择校被喻为一个无法探悉的“黑洞”,但这个黑洞到底“黑”在哪?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学校权力过大,而有效监管失位,使得违法违规成为“黑洞”。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制约权力为内容的改革尚未波及到校园。如今,谁能说清一个校长有多大权力,巨额择校费、赞助费花到了哪里。无限制的权力,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成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资源”,也成为一个隐性的“腐败源”。

“一所所谓的‘名校’,每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现金的流动不亚于一个小型企业,但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对它的监管也没有像企业那样严格和规范化,甚至可以说对学校权力以及资金流动根本没有监管。”陈守义委员说。

在很多学校,包括择校费等收费的数额以及使用途径没有一个公示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也不对此进行审查。而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管机构也没有及时将重点转移到这些学校,因此基本上在对择校费这块重大资金的核查和管理是个空白。

“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朱友林代表忧心地指出,“现在大家看得很明显,择校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风气、丢了公平!”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最近发表了一个有关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报告,核算出徐汇区家长从孩子刚出生到30岁,共需在孩子身上投入49万元。而这仅仅是一个孩子正常情况下的支出,并没有包括巨额的择校费。

马志武代表说,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甚至会‘择’得债台高筑!据记者了解,仅以位于北京宣武区的某高校附属中学为例,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情况,初中部“择校费”从两万多元到十多万元不等。但即便“门槛”如此之高,有些家长仍然是揣着血汗钱却“求”校不得。“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但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紧巴一些,甚至不惜举债,也要花钱为孩子“择”来好学校。

有人曾给北京一所“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3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100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400万元左右。“对这笔巨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则性要求,如‘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教师福利’等,一些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给教育。‘用于统筹改造薄弱学校’。但事实上‘名校’教工福利远比普通学校好,这是公开的秘密。”陈守义委员指出。

“公费赞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很多公款以支持、赞助教育等方式流向学校,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及其子女。很多“名校”却借此聚敛起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

择校,根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然而,一些教育单位不是想方设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而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成为教育腐败的一个催化剂。在重点学校“择校费”成了教职工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旅游和铺张浪费也多从这笔收入中报销。“应该看到,已经被众多家长或无奈或主动接受的‘择校风’,择出了社会坏风气。”朱友林代表说。

查看答案

11岁的李华娟因妈妈工作调动,拿着某县教育局开出的转学证到附近某学校报名注册但被该校拒之门外。校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与校长会议决定不相符,需要交纳2000元的择校费。李华娟同学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交不起这笔钱,被迫在家失学达一年之久。后来李华娟拿起了法律武器,捍卫自己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起诉至该县人民法院。受案后,法院行政审判庭给予了高度重视,办案人员从保护和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找有关部门调查、走访,并采取先防预后执行等措施,令被告学校立即接受李华娟人学。就在开庭的前一天,该校领导在充分认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真诚、无条件地接受了李华娟入校。考虑到问题已圆满解决,李华娟也主动撤回了起诉。

问题:(1)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这个案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08年7月4日,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题为《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显示,在接受审计调查的一些县市,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问题。尽管中央自2007年就要求各地农村取消学杂费,只能收取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但一些学校“自立项目乱收费”和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近5110万元。同时,一些学校还违规代收费1.12亿元。收费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以捐赠、赞助名义变相收费,有的则以收取补课费、课外培训费、考试费、考务费、借读费、择校费、饮水费、热饭费、单车寄存费等为理由。而代收费主要体现为收取教辅材料、保险、校服、体检、疫苗等费用。

材料二:由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缺乏财政支持,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经费捉襟见肘。在现实中,由于农村教师工资太低,或者师资不足,须聘请代课教师,一些学校就学杂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给教师发工资或补贴。全面免除学杂费后,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实际上下降了。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2005年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开始以来,这里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火药味。

“家里有人没?拿多少钱?”几个家长围在一起,压低声音,相互讨论着择校的话题。听说记者来了,家长们都推脱着散去。一再恳求并得到不署名的保证后,李女士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孩子成绩一般,只能走择校一条路了。“择校的钱是不能少的。择校费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据李女士介绍,6万元是这所名校公开的“黑市价”。“专门有人凭着关系靠介绍择校发财,事办成了自然要感谢人家。不成的话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回来,很讲信誉。”据了解,沈阳市民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为8000多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方都在岗的普通市民家庭,要近4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

材料二

一位校长向《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透露,省内某知名中学初一今年计划要招多个班级,其中除了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每人交2万多元的择校费外,其他不够择校分数线的学生按照学校划分的分数段交钱,“只要肯交钱,就能上学。每位学生除了巨额择梗费外,差3~10分,交2.4万元,每差一个分数段,多交5000元钱,以此类推。”

2005年8月19日,管城区一位为孩子交了5000元择校费的家长李晶说:“真是很神秘呢,我们自己交还不行,必须把钱给所托的朋友,让他去交,他出来了告诉我们一句话,孩子24日可以来上学了。这学校最后连白条都没有给我们打。”

材料三

连日的绵绵阴雨并没有打消许多上海家长择校的热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他们在各名校间往来穿梭。“出点赞助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钻“就近入学”的政策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把孩子的户口甚至全家的户口转到离名校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倒挂四老家”,即家长自己有住房,将户口挂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这是因为老人家附近的学校是名校;二是“挂入亲朋家”,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姑妈、舅舅或朋友家中。

实在没门路的,只能狠下心来,顶着一路飙升的价格在名校附近买房。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家长最近在卢湾区一所小学旁花4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只有35平方米的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正当理由。由于房子小,一家三口没法同住,只好由孩子的外婆担当起照顾起居、负责接送及监督学习的“陪读”角色。

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材料四

据了解,“择校费”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和一些公立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

有报道说,2002年,北京市近800所中学就有200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亿元;小学的择校价码也不示弱,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稍有名气的小学择校标价已升至5万元以上。在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小学,除一年9000元的寄宿费,从小学到初中9年还要交7.7万元赞助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要花这么多钱,在世界各国都绝无仅有。

一位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赞助费”是提高学校老师福利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赞助费”,学校维持下去都很困难。另外,学校待遇好,自然会吸引来优秀教师,良好的师资又会带来较高的升学率,高升学率正是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巨额“赞助费”似乎是孩子不走邪路的保证。一个民办高中的边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外地生源多,他们的父母多是做跨省生意甚至跨国生意的,根本不能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已经3年没有见过父亲了。有的家长把孩子宠坏了,根本管不了孩子,只要学校能管住孩子,多少钱也肯花。”

正因为校方和家长都存在着相应的需求,所以“赞助费”一直存在。尽管有关教育部门对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名额严加控制,但是愿意交“赞助费”上“名校”的家长,不抱怨要交的钱太多,只担心自己没有门路。

材料五

教育部明确规定,城镇子女上学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在受到“择校风”的挑战。而“择校风”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生源“饱"与“饿”的两极分化。

北京一所著名的实验小学,家长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想尽办法把户口迁到所在“片”,造成学校所在学区学生人数猛增。每到开学,又有大批家长前来,要求让孩子入学。为挤进校“门”,家长费尽了苦心,少则交二三万,多的五六万,就这样,还要看孩子的成绩以及领导部门“条子”的软硬。

提起择校,一些学校的负责人也是头痛不已。他们解释说,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有些领导部门的条子不能不照办。事实上,在个别中小学;有的班学生人数已达80人甚至上百人,上课的感觉和在大学的阶梯教室没有区别。在如此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属于“照顾”的择校生。

一位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的傅先生说,谁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家提倡“就近入学”,但我孩子那所名校大约七成学生是收费生,这还叫“就近入学”吗?

当前,一些城市通过“电脑摇号”进行招生,目的是想淡化学生家长的择校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同时也为普通学校保护一些生源。

石家庄市一所“国有民助”中学,教育局按照每个班45名学生的数额进行了电脑摇号,分到该校的学生为360人。但事实上,摇完号不久,各种各样拿条子的人前来,学校因此又多招进400多人。

材料六

“上个好初中,还不是图将来能上好高中、好大学!”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这样说。也就是说,高考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了这些十一二岁、刚刚懂事的孩子身上,本来负担不轻的他们由此“雪上加霜”。

“照这种办法上学,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很容易被抹杀,培养出来也容易‘千篇一律’,”一位张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孙女现在上五年级,从小就喜欢种花,还喜欢文学。可是为了参加明年升初中的择校考试,孩子从三年级起就上了奥数班、作文班和英语班,目前连周末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爱好”了。

另一位家长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她的孩子原来爱好弹钢琴,并且已获得了级别,但为了明年参加择校考试,已有一年时间没练琴了,她真担心孩子的钢琴水平会因此下降。

准备考试的着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家长更着急。一名姓张的家长说:“万一再学不好不就白忙了吗?所以上了的也轻松不下来。这样的学校好学生多,我们得赶快让孩子先补习补习,免得将来跟不上。”虽然眼下正值暑假,记者所到的中学和小学几乎都有学生补课,其中西七路一家中学门口挂满了招生标语和通知,门口还有两家招生单位摆着桌子。

材料七

在不少中小学名校,一间间并不宽敞的教室,几乎全被学生课桌填满,拥挤不堪。记者近日在部分城市中小学名校调查时发现,五六十人以上的班级“臃肿”现象比较普遍,人数最多的达到八十甚至百人。由于班里学生太多,一些老师的精力显得不足,教学因此而“偷工减料”。对于这些名校来说,校园建设跟不上生源的迅速增加,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普通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厂办子弟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扰。

按照有关规定,学校一个班的生源配置为45人到50人。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在很多学校变成一纸空文。石家庄市第六中学过去是全省重点中学,这所学校目前初中在校生近2000名,班级32个,平均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超过60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学校不是不想采取小班制,由于师资力量、教室数量等有限,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源,惟一可以变通的办法就是扩大班级人数。如此以来,学校资源日益捉襟见肘,全校已没有一间富余的教室。

石家庄市九中也是一所名校。目前这所学校初中班有87个,平均每班六七十人。学校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学校初一本来打算设20个班,但由于学生太多,不得不增加到27个。

在石家庄市裕东小学六年级一班,记者看到,学生课桌从后墙一直顶到了讲桌,如果要关后门,则需要三个孩子同时起立将各自课桌挪开。紧挨讲桌的一边还有一张课桌,学生们笑着称之为教室“特区”。这所学校每个班的学生已达到所能容纳的极限,而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小。

在名校“撑得太饱”的同时,另一些普通学校因“生源不足”叫苦不迭。河北省太行机械厂子弟学校校长李城文说,这所学校小学班编制12个,目前只剩下8个,一个班最多40多个学生,最少只有20个。据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共有厂办中学50多所,大多面临着“生源不足”。

材料八

名校班级的“肿胀”,造成了教师嚷累、家长不满、学生喊挤等多方的不满,教育界人士说,这种状况亟待加以改善。

一位名校教师告诉记者,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多的学生,就算每人轮一次,恐怕也得一个月。北京海淀区一位著名中学的老师认为,数学这门课几乎每天都要留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现在每天光修改作业这一项就让他力不从心。由于工作量大,难免有老师疏忽大意的情况发生。

贵阳一中毕业的一位学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至今感慨不已:“当时班上有100来个学生,只好在所谓阶梯教室上课。光线差,人又拥挤,坐后面的就乱成

查看答案

(六)  【给定资料】  毋庸讳言,教育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2012年9月1日,湖北黄冈麻城市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需要自带课桌报到。据悉,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仍有3000余人缺乏课桌。有的学生因此把茶几拿来当课桌,而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奶奶扛桌子为其报到。网友曾列出各地的豪华政府大楼排行榜,其中麻城市政府大楼赫然在列,当地有民众称这栋气派的大楼为“麻城白宫”。2012年8月,麻城统计局曾自豪地公布消息,上半年麻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7项经济指标位居黄冈第一。  从2012年年初开始,深圳龙华新区民治街道上芬小学推行“海燕争星”主题教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专门的本子用来盖上特定的印章。专心听讲等表现优异的盖上红色印章以示奖励;违纪等表现不好的盖上蓝色印章以示惩罚。集齐一定数量的红色印章后,可以获得校长在全校颁发的荣誉奖章,并可填写一张“心愿卡”由老师或家长帮助实现。9月25日,上芬小学三年级一班的3名学生被老师在脸上、手上等部位盖上了蓝色的印章。一名被盖章的学生对记者说,“大家都知道蓝色代表不听话,表现差,很多同学都在笑我,很伤自尊心”。这名学生称,他曾要求老师将印章盖在手上,不像脸上那么明显,但遭到老师的拒绝。老师还要求他,只有回家才能擦掉。  2012年10月15日,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批改作业后,十分钟内连扇女童数十耳光。被打女童今年5岁,其父亲称该老师是因为孩子不会做算术题“十加一”而被打。其他孩子也受到不同程度施暴。同月24日,民办学校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的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嚎啕不止。颜艳红却神情愉悦,乐在其中。  肇庆市教育局向辖下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市直属学校下发肇局际办2013年2号文件,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从肇庆实验中学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规范教育收费。据通报文件中说,“肇庆实验中学2012年在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下,违规招收择校生149人,共收取择校费1713500元,并收取其中120名分数较低的择校生捐资助学费共356000元。此外,该校还收取了7名插班生捐资助学费19000元。上述做法违反了广东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广东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2012年广东省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对此,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厅际联席办已责成相关部门作出严肃处理:免去肇庆实验中学校长职务;将违规收取的捐资助学款,全额退还给学生;对肇庆实验中学乱收费问题进行通报批评。”  【问题】  简要概括“给定资料”中提到的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安定区和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做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概括准确简明,观点明确,语言精练。不超过450字。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