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棉纺业”标签

棉纺业

有学者曾说:“棉纺业官办了,蚕丝业官办,听说木料也要官办了,我想将来棺材也要官办了,用官财来办棺材公司一定会大发其财!”据此推断,该学者批评的是

A.洋务资本

B.近代民族资本

C.外资资本

D.官僚垄断资本

查看答案

在工业发展政策上,要严格限制几大高耗能产业:()、建材和非金属矿业、化工和石化业等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中国工业继续锁定在能源密集、碳排放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上。
A.汽车制造业
B.钢铁业
C.食品加工业
D.棉纺业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下面是民国时期我国华商棉纺业发展情况表。

时间

厂数

纱锭(单位:枚)

布机(单位:台)

民国四年

22

544010

2254

民国八年

29

659721

2650

民国十一年

64

1593034

7817

 

表中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A.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国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

C.进口棉纺织品减少 D.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政府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的是1924年和1927年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上海、青岛、汉口、天津)国产机器棉纱输出量占当地机器棉纱总产量的比重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革命破坏了北方棉纺织业生产

B.北方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快于南方

C.上海棉纺业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

D.民族棉纺织业的生存处境迅速恶化

查看答案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查看答案

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出“工商皆本”

 

查看答案
(单选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查看答案

一家棉纺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月份发生下列业务。(1)购进纺织设备一台,不合税价款10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支付运费500元,取得承运部门开具的运输发票。(2)从当地农民生产者购进免税棉花10吨,每吨1.4万元,收购凭证上注明价款14万元。(3)从当地供销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棉花30吨,每吨不含税价格1.5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4)本月向一般纳税人销售甲型号棉布1.2万米,售价每米40元(不含税);向个体工商户销售乙型号棉布2.34万米,售价每米50元(含税)。已知:有关发票在本月均通过主管税务机关认证并申报抵扣。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5问题。该企业购进纺织设备及支付运费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A.1.7万元B.1.452万元C.36.7万元D.1.7035万元

查看答案

根据下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家棉纺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购进纺织设备一台,不含税价款10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支付运费500元,取得承运部门开具的运输发票。
(2)从当地农民生产者购进免税棉花10吨,每吨1.4万元,收购凭证上注明价款14万元。
(3)从当地供销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棉花30吨,每吨不含税价格1.5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4)本月向一般纳税人销售甲型号棉布1.2万米,售价每米40元(不含税);向个体工商户销售乙型号棉布2.34万米,售价每米50元(含税)。
已知:有关发票在本月均通过主管税务机关认证并申报抵扣。
该企业购进纺织设备及支付运费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查看材料
A.1.7万元
B.1.452万元
C.36.7万元
D.1.7035万元

查看答案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政策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商业依旧呈现繁荣景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他们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

 

《南都繁会图》(局部)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三均据《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普通民众的经济观念,并说明晋商生意兴隆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明朝时期南京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兴起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史料二南京(令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三(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归纳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美誉,“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等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性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

材料三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城市贫民问题的。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