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海洋鱼类”标签

海洋鱼类

(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查看答案

红树林沼泽是海岸带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保护红树林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不包括。
A、红树林形成一道缓解或抵抗风暴、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天然屏障,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重要作用。
B、红树林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C、红树林是一些海洋鱼类的重要繁殖场所。
D、红树林能将自然掉落物分解形成有机碎屑,作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食物。

查看答案

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包括三条食物链B.这条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有竞争关系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D.从理论上计算,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

查看答案

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包括三条食物链B.这条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有竞争关系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D.从理论上计算,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

查看答案
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查看答案

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查看答案
题目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查看答案

海洋鱼源枯竭,联合国预估2050年将无鱼可吃。近年花枝、软丝等海洋鱼类遭过度滥捕,渔获量年年下降。国家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耗时2年成功建立花枝及软丝的人工养殖技术,创下全球首例。从联系的观点看,花枝及软丝的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建立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深刻把握事物本质是人们成功改造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只有基于事物固有联系,改造世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人口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这样就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这段文字用“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来说明()
A.对海域的深度开发,可以弥补地球上耕地的不足
B.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可以解决食物供给不足的现象
D.海水养殖业将成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假如你是学校的校报记者。以下是南中国海的简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英文的简介,发表在校报上。
地理位置: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于我国管辖范围的有210万平方公里左右。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雨量充沛。
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写作内容】
请根据以上简介,写一篇南中国海的英文简介,内容包括: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征;
3.资源;
【参考词汇】
航运要冲amajorshippingjuncture
【写作要求】
只能使用5个英语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评分标准】
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结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作。

  假如你是学校的校报记者。以下是南中国海的简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英文的简介,发表在校报上。

地理位置: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于我国管辖范围的有210万平方公里左右。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雨量充沛。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写作内容】

  请根据以上简介,写一篇南中国海的英文简介,内容包括: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征;3.资源;【参考词汇】航运要冲amajorshippingjuncture  【写作要求】只能使用5个英语句子表达全部内容。【评分标准】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结构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校对题: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若认为原稿有差错,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2011年真题]
【原稿】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在气象学上,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每年因台风、闪电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在我国,每年的5—10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这一时期,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生。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会怎样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进一步加剧。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次台风登陆时能带来几十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30%!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赤道地区太阳光照强烈,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就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台风,地球将失去热平衡。台风产生于高温高湿海洋环境,在它的移动过程中,大风(最快时速可达300千米)将低纬度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高纬度地区,从而形成了南北之间水热交换,以维持全球“海—气系统”的热平衡。
  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的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三四摄氏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
  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约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10万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气中还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熔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合成”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氮肥从天而降,相当于全球化肥总产量的8~10倍。

查看答案

(二十八)  【给定资料】  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内,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海洋污染愈益严重。海洋污染的治理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像渤海这样的内海,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渤海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但近30年来污染加剧,情况堪忧。调查显示,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2000年至2007年,渤海发生赤潮灾害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联合制定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碧海计划》),旨在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碧海计划》总投资500多亿元,实施项目427个,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实施区域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和渤海海域,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实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拟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2001年至2005年要实现的近期目标是: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科学调查与监测结果证明,陆源污染对渤海威胁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泄漏、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在近期治理阶段,为遏制陆源排污,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渤海沿岸有分属三省一市的13个城市,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众多行业在渤海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又各自具有相关的管理职能,因此,很难进行海陆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有人戏谑这是“群龙闹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碧海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实现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的对接统一,这也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2004年渤海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污染范围比上年扩大,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较上年面积增加约0.6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35%。其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4%、256%和57%,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近年来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渤海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度、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显然,《碧海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但是很多专家也指出,不能否定实施《碧海计划》的积极意义,它毕竟为其后《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问题】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分别进行概括。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查看答案

(二十七)  【给定资料】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进行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大约30亿~70亿吨。有关部门计算,整个南海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大约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  国家海洋局某负责同志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经常用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大概是120名左右。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界排名大概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的长度和国土面积比,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排名90多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84公里,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渤海是中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  濒临渤海的二界沟是某市最大的渔港,过去城里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都到这儿来上海货。可眼下,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船都停靠在码头上没有出海。“去年上冻之前,船上坞,一直停到现在。”一位码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污染,渤海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都不愿意出海了。有些大船一停就是半年,只有零星几条小船还出海打鱼。正说话间,一条出海的渔船回来了。  记者:“出去多长时间了?弄到啥了?”  船老大:“哪有鱼啊,两天就那点虾爬子。”  记者:“是不是你这船不行,不能到远的地方去?”  船老大:“这船能跑十多海里呢,远处也没什么货,油用得多,赔得更多嘛。”  船老大告诉记者,出去两天,走了五海里,打上来的东西也就能卖个几百块钱。可工钱、油钱、再加吃喝,一天就得一千块钱,倒赔。  船老大:“三四年前这个季节,我一网下去就能打上四五百斤虾爬子,真能致富啊!可好光景太短啦,眼前这些小的可怜的海货只配做饲料,卖不上价。”  根据某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  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人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查显示,2003年至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000年至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问题】  “给定资料”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概括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浩瀚的海洋(童裳亮)站在祖国的海滨,观赏一下海洋的景色吧。辽阔的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澜,在金色的阳光下,像无数面银镜在闪闪发亮,海渐远,天渐低.海洋在远方和蓝天相接。翻开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的面貌吧,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世界大陆只是耸出海面的一些岛屿,一些群山。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忆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71%而世界陆地的面积只有1.49忆平方公里,大约占29%。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而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840米,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2440米,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深度是11034米.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马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2000米!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生命的摇篮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作是自已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大约在32忆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它们以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为生,所以是一些异养生物.大约一忆年以后.才出现像蓝藻一样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的蓝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在地球历史上第一次能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作为能源.以水碳酸盐,(或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因些,这是一批自食其力的自养生物。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球历史的新纪元.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忆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生动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刺皮动物,以至出现了像鱼类这样比较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原始生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形成了许多海洋澡类。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80%以上.而水母一类的含水量高达95%,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短缺水要比缺食物更危险,水对于今天的生命是这样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海水中含有许多种人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物.碳酸盐,硝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水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水具有很高的热溶量.加之水体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海水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阳光虽然是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水能有效的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原始海洋的海水是淡的.在历史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陆地上的无机盐被洗入江河,成年累月的倾注入海,再加上海水不断蒸发,使海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在生命起源的那个时期,海水还可能是比较淡的,到了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的那个时期,即距今五六亿年以前,海水可能是半咸的,今天绝大部分动物的体液,包括我们人体的体液在内都是半咸的,这是当时海水状况的重要见证。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在陆地上诞生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是原始的海洋鱼类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起来的,而陆地植物则是由海洋澡类进化而来,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的植物化为根,茎,叶.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在空气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奔跑.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今天的海洋,除了鱼类外,也有一些高等动物在那里生活着,如海龟,海蛇等爬行类,鲸,海豹等哺乳动物.海洋植物除了低等的澡类,也有有少数的高等植物,这些高等动物是从陆地返回海洋的。天然的牧场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海洋里的动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原生物,有个体小种类繁多的甲壳动物,有人所喜食的鱼类,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海洋的上副空还有海鸟在展翅翱翔。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速度在增长着.如果海洋水产资源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来每年的鱼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阴,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便牛羊成群,海洋的情形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植物能依靠太阳光来合成有机物,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已这部生命机器.尽管有些动物是吃肉的,但是这些动物所猎食的动物,到头来还以植物为生。你来到海边,会看到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澡)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红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藻,细长如绳的绳藻等,可以说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变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的珍贵食品,有的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奇怪的是,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从在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硅藻和甲藻是海洋中主要单细胞藻,此外还有其它单细胞海藻。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面积2/3的海洋上,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约待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是更多.就是它们养几百亿吨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是微不足道的。《海洋与生命》作者是怎样写海洋之大、海洋之深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查看答案

海洋与生命①  童裳亮  浩瀚的海洋  站在祖国的海滨,观赏一下海洋的景色吧。辽阔的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漾,在金色的阳光下,像无数面银镜在闪闪发亮。海渐远,天渐低,海洋在远方和蓝天相接。  翻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地球的面貌吧。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世界大陆只是耸出海面的一些岛屿,一些群山。  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71%。而世界陆地的面积只有1.49亿平方公里,大约占29%。  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而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840米。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2440米。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深度是11034米。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②。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马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2000多米!  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生命的摇篮  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作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  大约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它们以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为生,所以是一些“异养生物”。大约一亿年以后,才出现像蓝藻一样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的蓝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在地球历史上第一次能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作为能源,以水、碳酸盐(或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因此,这是一批自食其力的“自养生物”。  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像鱼类这样比较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原始生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形成了许多海洋藻类③。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80%以上,而水母④一类海洋动物的含水量高达95%。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食物更加危险。水对于今天的生命是这样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海水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物,碳酸盐、硝酸盐、磷酸盐,述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水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水体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海水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始海洋的海水是淡的。在历史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陆地上的无机盐被洗人江河,成年累月地倾注人海,再加上海水不断蒸发,使海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在生命起源的那个时期,海水还可能是比较淡的。到了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的那个时期,即距今五六亿年以前,海水可能是半咸的。今天绝大部分动物的体液,包括我们人体的血液在内,都是半咸的,这是当时海水状况的重要见证。  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是在陆地上诞生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是原始的海洋鱼类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起来的。而陆地植物则是由海洋藻类进化而来。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的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空气的密度很小,不能像海水那样浮起动植物的身体,于是陆地植物逐渐分化为根、茎,叶。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在空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奔跑。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今天的海洋,除了鱼类外,也有一些高等动物在那里生活着,如海龟、海蛇等爬行类,鲸、海豹等哺乳动物。海洋植物除了低等的藻类,也有少数高等植物。这些高等动植物是从陆地返回海洋的。  天然的牧场  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海洋里的动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原生动物,有个体小、种类繁多的甲壳动物,有人所喜食的鱼类,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①。海洋的上空还有海鸟在展翅翱翔。  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速度在增长着。如果海洋水产资源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阴,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便牛羊成群。海洋的情形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植物能依靠太阳光能来合成有机物,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尽管有些动物是吃肉的,但是这些动物所猎食的动物,到头来还要以植物为生。  你来到海边,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毛的羽藻,细长似绳的绳藻等,可以说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的珍贵食品,有的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奇怪的是,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  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从大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硅藻和甲藻是海洋里的主要单细胞藻,此外还有其他单细胞海藻。  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球面积2/3的海洋上。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约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是更多。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是微不足道的。

下面对课文《海洋与生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地球表面没有高低,海水也不能把陆地淹没。B、 最原始的生命诞生在海洋里,它们以阳光为能源。C、 海洋里的原生动物不断进化,最后形成大量藻类。D、 人体的血液半咸,反映了五六亿年前海水的咸度。
查看答案

给定材料

1.海洋是人类家园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富贵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内,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球海洋污染愈益严重。海洋污染的治理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像渤海这样的内海。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差,一旦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渤海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但近30年来污染加剧,情况堪优。调查显示,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2000年至2007年,渤海发展赤潮灾害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联合制定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碧海计划》),旨在促时渤海近岸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碧海计划》总投资500多亿元,实现项目427个,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实施区域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辖区内的13个沿海城市和渤海海域,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实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拟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2001年至2005年要实现的近期目标是: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科学调查与监测结果证明,陆源污染对渤海威胁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泄漏、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在近期治理阶段,为遏制陆源排污,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最多,比例高达90%以上。渤海沿岸有分属在三省一市的13个城市,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众多行业在渤海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就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沿海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渤海计划》只是一个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执行过程中,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实现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的对接统一,这也直接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2004年渤海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污染范围比上年扩大。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较上年面积增加约0.6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35%。其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4%、56%和57%,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近几年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渤海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度、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呈上升趋势。”显然,《碧海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但是很多专家也指出,不能否定实施《碧海计划》的积极意义,它毕竟为其后《海渤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时项目为低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时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而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城市成为适宜所有居民环境,进而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城市成为适宜所有居民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家园。

扼守渤海海口的W市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宜居城市”称号。W市为了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准备扩大城市的“宜居”范围,决定把污染海水的养殖业逐步取消或迁出市区,此项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如W市城区东侧的海湾,以前有成片的养殖区,雨,污水冲刷着垃圾堆,向大海扑下来,沙滩脏得没处下脚,海水散发出扑鼻的恶臭,新码头的修建已经动工,眼下正在用建筑垃圾填海,渔港码头搬迁到这里,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村民们说,它们会转移污染,会把这里的海水弄脏,村子弄脏,村里的小渔船也将没有生存空间。另外,远遥村的村民们还养着几千亩扇贝,等渔港搬来后,这项生产也难以为继了。W市对海岸环境的整治,是从“景观治理”的角度来搞的,而市区的渔村,没有主打的旅游项目,常年以传统的渔业、海水养殖业为经济支柱。“远遥村的人也是W市人呀,他们什么时候也能过上‘宜居’的日子?”

W市所辖的银滩自然环境优美,在2002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区。银滩开发初期的定们是建一个旅游区,后来外省某大油田在此处投资4亿元买地盖房,准备将4000户油田职工家属搬迁过来。紧跟着,又有几家石油化企业出来开发房地产,盖楼卖给自已的职工,相关石油、石化产业也准备搬迁过来。大喜过望的W市提出口号:“把银滩打造成不出石油的石油城!”据称,如果这些油田所开发的楼盘全部售出,可以安置60万人,现在整个银滩开发区大约只有2万居民。银滩管委会宣传科科长告诉记者:“某大油田投资5亿元,正在银滩以北建一个工业园,已经奠基了。”

W市今后怎样发展,怎样建设“宜居城市”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市民认为,这里的城市建设年年上项目,名气越来越大,收入肯定越来越多,前景应该看好。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十年前W市还破破烂烂的,现在真像个大城市了,来这儿旅游的人很多了,钱出好赚了。记者问他:“你们就不担心人多了,这里就不再清静了吗?”这位司机说:“挣不到钱,怎么生活,光清静不啥用?”

3.兵库县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区和港口区,沿海岸线的许多地区,工厂林立,许多海岸都被砌成了高大笔直的混凝土大坝,而这些工厂所在的陆地,很多都是填海形成的。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开始规划填海造地,从1945年到1975年,日本政府总计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并统一进行工业布局,将炼油、石化化工、钢铁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中转运输费用。日本有关专家指出,港口与工业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布局不仅使能源消耗量大的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汽车业等成本下降,促进了这些行业以及造船、机械和建筑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使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症。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生物海动。整个日本的近海海域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严重工业污染,尽管后来政府立法要求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情况得到了一些缓解,但要恢复到以前的情况非常困难。由于工厂和城市长期排放污染物,海底大量滋生细菌,导致亦潮频发。其次是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过度的填海还导致日本一些港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由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因此,日本政府现在又不得不投入巨资,希望能够恢复生态环境,国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基金,并且引导地方政府、居民、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变和修复被破坏的海洋环境。例如20世纪80年代,地处神户地区的日本钢铁公司搬走后,兵库县大型钢铁厂变成了一块综合性绿地。在治理工作中,兵库县政府还鼓励大家在自已的家周围和工厂区种植植物,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提供,并且在树木种植之后政府还提供三分之一的管理经费给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进行维护和管理。当地官员表示:“我们计划用100年来彻底改变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难怪环保专家这样说:“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现在,日本的各种海洋环保研究机构正在不断进行各种试验,希望能够找到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更好的方法,这些实验包括人造海滩及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等等。经过把各种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实验,各种小鱼小虾、贝壳和海洋微生物已经出现在人造海滩、海岸周围,显示着环境的改善。日本专家介绍说:“我们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难度,这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而且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时非常巨大。”关于恢复海洋环境的工作思路,日本专家表示:“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海洋和人类三者的和谐,恢复生物的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4.A市早在宋代就享有“东海明珠”的美誉。眼下,这里正在打一场保卫“蓝色国土‘的扫黑战役。此”黑“非黑社会势力,而是污染所至的”黑水“。A市海岸带流淌的黑水是漂染、造纸、电镀等企业排放的废水。J市与S市为A市所辖的县级市。早在1997年,频临海湾的J市准备在郊区西滨兴建”电镀集中控制区“。当时环保专家对选址作了这样的评估:”西滨镇位于J市城市上风向,地面水的下游,沿岸海域环境尽量不受污染。至于会不会危及下游S市,那是其次的问题。事实上,兴建“电镀集控区”,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后果。一是集控区电镀、造纸、漂染、制革等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具有严重化学毒质,对水产资源有毁灭性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