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招聘类 > 公务员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给定材料
材料1:
“十二五”时期,江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在201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5年达到1.6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2010年的2.31%提高到2015年的2.4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1253元提高到2015年的36724元,同期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百分比由69.5%上升到74.4%,提高了4.9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是“十五”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140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589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从2012年开始,江西从中等偏下收入社会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情况看,如果按照全国人均GDP(57000元,2010年价)的目标,实现了小康目标值的58.9%;按照江西经济总量自身翻一番的目标,实现了小康目标值的82.3%;如果按照《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三五”经济发展年均8.5%的预期目标,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提前实现翻番。
虽然,江西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纵向比较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优,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底端,城镇化发育水平不足,城乡居民收入不高,现代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提速;从横向比较,2015年生产总值全国排第18位,在中部6省排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排位落后于总量排位,在全国排24位,在中部排4位。不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靠后的位置。因此,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做出了“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对落后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现实”的判断。要求全省上下必须清醒认识、深刻把握这个省情特征,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实现人民新期待。
材料2:
新型城镇化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关系现代化全局大战略。当前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人口流动的新形势,优化城镇格局。作为欠发达的地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许多农村人口虽然仍从事农业生产但就近生活在城镇,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吸引着饱尝“大都市病”之苦的都市人逆城市而居。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一批文化旅游、科技创业、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生态移民、边境口岸特色小镇尤为必要,也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缓解和解除盲目城市化出现的农村村落衰落和空心化问题。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市人口有7.7亿,距2014年的统计中国共有661个城市,1.9万个镇,2.2万个乡,“镇”和“乡”的数量远远大于“市”。然而,从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看,即使进入新世纪,居住在“镇”里的城市人口也只占到27%。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是以绝大多数人集中在大中城市为特点的,“镇”显然起到的作用比较小。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的加剧:城市方面,人口急剧膨胀,带来了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乡镇方面,劳动力大量流失,带来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土地荒废等问题。这样的城镇化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也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方的城市化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像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当年都因为工商业急剧扩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很快,这种不均衡发展便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各国都不得不下大力气化解过分集中的人口与资源,为城乡的均衡化发展创造条件,出现了在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上各具特点的“卫星城市”和“小城市”。比如,德国城市化率已经高达97%,但是,其中有70%的人居住在小城市;美国城市化率是84%,其中90%的人生活在5万人左右的小城市;英国城市化率也很高,但只有9%的人居住在城市核心区,80%的人居住在郊区或小城市。
小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越可以在城乡之间发挥积极作用——对城市而言,可以避免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过度建设,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降低保住居民生活成本;对乡村而言,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
材料3:
2017年,“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做精特色小镇,打造一批有活力、有魅力、有实力的中心城镇”。
2016年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里程碑,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文件,到首批公布的127个“特色小镇”名录,“特色小镇”建设正式提到了国家层面。与前一段的城市化比较,“特色小镇”更加关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镇”一般是作为传统经济的中心出现的,基本形成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之地,如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川黔渝交界古镇群、晋中南古镇群、闽粤地区古镇群等。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动或以水上交通为主,或以贸易兴盛,或以手工艺著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结合新的时代需求,融入新理念。新技术,将各地传统经济发扬光大,使“特色小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空间上,保持镇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传统营造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村镇多建在山水环绕、绿树成荫的地方。从江浙到皖闽,从云贵川到京津冀,留下了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镇。“因地制宜”的理念,使这些地方的建筑从选材到工艺,从造型到格局都很有地方特点,马头墙、吊脚楼、四合院、窑洞群等形成了地域性极强的空间造型,与周围自然景观形成了绝配。这些无疑使“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镇与村本来就有着诸多的联系,不少镇子因为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才辈出,还在营造、养生、教育、信仰等方面积淀了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这些,既包含着大自然的造化,也包含着当地百姓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生存的大智慧,当然也是“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保持的本质属性。
这样看来,“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有益尝试。与追求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比较,“特色小镇”意在寻找地域文化的魅力进行复兴;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型城市比较,“特色小镇”意在寻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与追求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比较,“特色小镇”是以百姓生活的方便舒适为主旨。经过十几年的高速扩张,中国城镇到了更多考虑质量提升的阶段了。这不仅符合数量积累到质量飞跃的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世界城市发展共同走过的路径,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4:
浙江可谓是特色小镇的先行者,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培育并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和“特色”,成为浙江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重要“符号”,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历长期发展,传统块状经济强镇和区域特色产业在推进经济前行的进程中,渐显乏力,缺乏新动能,显现出“产业竞争力日趋下降,过度依赖低端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浙江省在深化和集成各项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特色小镇重要举措。
2016年4月14日至17日,A镇党政办W主任作为“S省M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学习考察团”成员,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2014年10月17日,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举行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在参观小镇“梦想大道”后,与会者体味到“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的喜悦。10月30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东道主说:“小镇故事多,浙江将通过系列小镇建设,打造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此后,在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精英们汇聚论道,畅想着让古镇在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接轨未来,孕育新经济,并指出“浙江可以有更多这样的小镇”。
2015年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小镇”作为关键词被提出,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战略布局:“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集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公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投资额达到50亿元以上、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绿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计划三年投资2400亿元左右,预计2017年可实现税收收入190亿元左右。6月24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年1月,浙江省公布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浙江的特色小镇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产业定位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立足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1.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历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目前,我国年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严守“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人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对取用水的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等。
    历史上,北京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带水的地名,曾经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今天的北京,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近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而国际公认极度缺水标准是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被认为是危及人类生存生活底线的灾难性标准。北京市1956年一2000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4亿立方米,但是从1999年以来,北京市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期,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两成,地表水资源量衰减59%,地下水资源量衰减37%,人境水量衰减77%。北京市水务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北京近年的实际供水缺口巳达11亿立方米。2012年,城市的用水总量要控制在37亿立方米以内,而依靠自身力量全年满打满算也只能供水24亿立方米,供水缺口已达到13亿立方米。对此,北京市仍是利用再生水、外流域调水以及继续适度开采地下水等措施来保障城市用水。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23.76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30.9亿立方米。
    上世纪60年代,北京的湿地面积约12万公顷。1950年到2009年间,北京湿地缩减率达79.5%,其中水稻田和沼泽地缩减幅度最为明显。如北京的南海子,自古水草丰美,曾被用作皇家猎场。上世纪50年代末,南海子大部分湿地被平整为农田,80年代烧砖取土、挖沙养鱼使南海子形成了无数个大坑,90年代大量垃圾被倾倒入坑内,直到2010年,经过治理重建,南海子生态环境才得以改善。“湿地能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雨洪、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支持系统。修复湿地环境,投入是巨大的,过程是漫长的。”一位湿地研究者说。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提出“本市实施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有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北方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各水系水体污染严重,北京城区河流几乎都丧失自然地表径流,变成了排污排水河道。被喻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北京人,哺育了灿烂的城市文明,却是北京最早遭受污染而走向水脉衰微的河流;官厅水库曾是北京饮用水源地,因上游污水不断排入,2000年不得不停用。目前,北京市生活用水主要供给地是密云水库,其在雨水丰盈年份最大蓄水量仅能达到11.3亿立方米。自1972年以来,北京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1999年至2010年,超采的地下水超过56亿立方米。有调査显示,北京的地下水位已降到60米以下。此外,北京还不得不从同样缺水的河北调水,山西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输水;2014年汛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将引长江水进京,每年可供水量约10亿立方米,将用于优先保障市民生活用水。
    1949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是109平方公里,1994年扩大到467平方公里。199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预期,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0平方公里范围内。然而,2002年建成区用地就已达941平方公里,大大超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北京市常住人口1958年为660万人,1998年为1246万人,2010年近2000万,居民生活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已上升为第一用水大户。有专家研究认为,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1200万人,目前刚性的新鲜用水需求及其快速增长的趋势,是当前北京市水资源安全供给面临的最大压力。同时,供水缺口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也就难以走出“扩张一调水一再扩张一再调水”的怪圈。该专家还强调,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发展欲望无限,在这有限与无限之间,协调北京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
    2.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明文规定:提供洗车服务的单位应当建设循环用水设施,使用再生水,*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和其他市政杂用用水,应使用雨水或再生水;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和单位重点监控机制,强化用水实时监控;超出用水指标的用水单位,除据实缴纳水费外,还将收取一倍至三倍的累进加价费用等。此外,北京市还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自建设施供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关于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加快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等地方规章和十余部规范性文件,对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人造滑雪场、髙尔夫球场、高档洗浴、洗车等高耗水特殊行业制定了节水管理规定等,初步建立起了节水法规体系。
    在严格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全市所有非居民用水单位已全部实行了社会单位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每年平均压缩用水计划指标3%~5%。对用水单位实行按月考核、超用水预警、超定额累进加价的管理制度。目前,北京市居民用水和非居民用水的销售价格如下:居民:4.00元/立方米;行政事业、工商户:5.80元/立方米;宾馆、饭店、餐饮业:6.21元/立方米;洗车业、纯净水业=61.68元/立方米;洗浴业:81.68元/立方米。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单位定额限水、超量加倍惩罚、淘汰高耗水型的企业、提高工农业循环用水效率等措施,2010年工业和农业用水在1999年的基础上分别减少了51%和37%,基本做到了“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在农业用水方面,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量使用微灌、小管出流、'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方式,如大兴区南礼渠村有六百余个大棚,全部实行电脑计算用水量、IC卡控制浇水的科学灌溉方式,节水节电均达50%。在工业用水方面,持续推进循环用水技术升级,如位于亦庄开发区内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空调冷凝水收集系统、超纯水回收系统等每天可回收2000吨排放水,夏季每天回收100吨空调冷凝水,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001年一2008年,北京市实施节水技术改造980项,节水5300万立方米;推广园林节水微喷灌技术,节水1.2亿立方米;普及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420万套(件),节水1470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公共场所已基本普及节水器具;全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已达91.4%,到2015年,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将达到95%。
    3.对北京市缺水的严重程度,有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向社会过多宣讲,不过他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解决北京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从上世纪中期至今,北京已经出现了三次严重缺水:上世纪60年代北京用水紧张时,刚建好的官厅水库发挥作用解决了供水难题;70年代中期几年连续干旱引发第二次严重缺水,确定密云水库专门负责供给城市用水来度过危机;80年代初连续几年干旱,北京大力压减工农业用水来确保城市生活用水,同时水利部还专门召集山西、河北等五个省市开会协调首都用水问题,最后决定密云水库不再给河北、天津等地供水,只给北京供水,才使北京勉强度过此次危机。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所依托的21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处于重度紧缺状态,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2012年7月,有记者在街头、社区随机询问路人,“您知道北京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吗?”76%的受访者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觉得北京特别缺水”。“您了解近期出台的北京市有关节约用水的办法吗?”受访者无一人知晓。
    “因为每个月的水费不高,所以也就没在意,一直不清楚每个月的用水量到底有多少,都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住在朝阳区某小区的25岁的李女士说。同一小区的刘奶奶也告诉记者:“任何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这些年家里就没有停过水,所以没觉得北京特别缺水啊。”刘奶奶也坦言,家里虽然没有什么节水设备,但是该节约的地方她都尽力去节约,如每次洗衣用过的水都留下来,以备冲厕所或者拖地用。
    “本来20分钟就能搞定的,硬要洗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站在那儿用水一直不停地冲着。”东城区一家浴室的王老板对记者说,“我收费10元,但是冬天顾客大多都洗1小时左右,每人10元是做亏本儿的生意。”王老板正准备贴出通知,将每位顾客洗浴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内,超时需要另外收费。
    2013年4月12日召开的水业战略论坛上,某专家表示:“在充分考虑不同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水价要提髙才行,我坚决支持水价上涨。实行有差别的阶梯式水价。”他认为,“水价的决定因素,不能只由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来决定,还要以节约合理高效用水的目标导向来综合考虑定价。”也有专家认为,水价的杠杆作用遭遇到水资源的刚性需求时就丧失了作用,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水价涨到10块钱甚至100块钱也得用,但对企业来说就得核算了,最后真正节水意识强、节水效率好的是企业家、农场主。
    4.中水,又称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1987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水设施建设管理的通告》中规
  •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6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给定材料
    材料1: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月10日宣布,今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浮。至此,节逢年关之时,旅客不用为“一票难求”的同时再遭受票价上浮的“春劫”。这一政策实行后,将有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因此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纷纷为之鼓掌叫好、额手相庆。要知道在强大的垄断行业面前,普通民众既没有讨价还价“用手投票”的权利,也没有另寻出路“用脚投票”的自由。铁道部此次举措可以说是民本理念的回归。
    材料2:
    当接到铁道部取消今年“春运涨价”的消息时,远在山西的郝劲松当时就跳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心口上悬挂的那块大石终于得以落下,“我认为这是民意的巨大胜利,这次胜利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样本。”“我深信我的力量能够产生蝴蝶效应,让更多个郝劲松都做拥护公益的事,我会是那个渺小的水分子,一旦受热则会让整锅水沸腾,民意不是个别人的事,其实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关键是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
    材料3:
    今年春运火车票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的消息一出,好评如潮。有人将其归功于郝劲松的不懈努力,有人认为是民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铁老大”顺应民意的结果。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决定酝酿了一阵子,与外界盛传的“郝劲松致信铁道部部长呼吁春运不涨价”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惠民。
    材料4:
    铁路春运票价浮动方案始于2002年,首次对社会关注的春运铁路客运涨价问题举行全国听证会。铁道部当时拟订的调价报告认为,2002年铁路春运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涨幅拟为30%-40%。听证后,铁道部发布通知,2002年从北京始发的新型空调车和普通列车,在原票价基础上硬座上浮15%,其它席别上浮20%。2003至2006年的春运火车票价上涨未举行听证会,而调价幅度与2002年上涨情况相同。
    材料5:
    持铁路春运票价上浮观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为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铁路春运车票涨价对春运高峰客流所产生的削峰填谷、调节客流作用明显。乍一看,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价格杠杆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起作用。而铁路运输却连有限的竞争都没有,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同时,“削峰填谷”也好,“调节客流”也罢,其最大悖谬在于,本该以运输旅客为目的的铁路部门却以涨价手段力图阻止旅客的流动,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关于其价值取向的拷问。
    材料6:
    再高的票价、再拥挤的火车,都无法阻挡回家的路所承载的浓浓亲情,这有关文化传统,无关垄断地位。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国人最具传统的节日。每至春节,离家在外的学生、打工者,多会选择返家团圆的方式欢度春节。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骤然聚集,形成极为庞大的客流。这一切都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这种“经济无涉”的文化传统,如果让垄断者的“局部让利”被涂抹上浓重的道德油彩,就会蒙蔽垄断者最本真的沉疴。
    材料7:
    春运涨价之所以引来骂声,关键是人们对这一非市场化行为的目的产生了质疑。早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春运涨价就被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指为双重违法:缺少价格听证违背《价格法》,车票涨价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近年来,很多人大代表和法律工作者纷纷从经济、法律以及政策等多种角度对春运涨价提出质疑,“维权斗士”郝劲松无疑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代表。然而在最近一次与铁道部的交锋中,他却再次败下阵来。2006年12月1日,郝劲松状告铁道部春运涨价程序违法一案在北京市中院一审落判,法院当庭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虽然无数人都曾经指出春运涨价有违法律规定,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由此不仅给了铁路部门随意定价的自由,也使得他们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机会抛出所谓“不上浮”来俘获民心,普通民众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切,而没有任何表达意愿的机会。春运不涨价的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以及民意的监督,铁路部门依然是在以个人喜好左右着票价的走势。
    材料8:
    在票价不浮动的好消息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权利支配决策的影子。一次次的诉讼,以及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陈情书,甚至包括其背后的强大民意基础,都曾经试图以法治作为阿基米德支点,在垄断的夹缝中,撬起垄断者习惯性沉重的傲慢,但这些尝试在垄断者的强势面前无一幸免于失败的命运。
    材料9:
    铁道部取消春运涨价的作法,让人看到了其逐步改变非市场化行为,彻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努力和决心,但被垄断者所扭曲的价值规律,所能决定的只是垄断的强度,而强度的伸缩注定永远都无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通过正当程序伸张的权利以及“鲶鱼效应”式竞争机制的引入,我们的想象能够走多远,垄断者的春天就会有多么的坚挺。
    材料10:
    铁路客运原本就带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特点,涨价与否应当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以及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反对春运涨价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春运涨价涉嫌程序违法也屡屡被人提及,春运不涨价本应成为一种常态,铁道部的表态显然来得太迟了一些。其实,按照价格与服务对应原则,旅客购买了同等价钱的车票,理应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服务,而囿于铁路部门的实际能力,春运时的服务质量普遍大打折扣,这时候车票不但不应该上涨,反而是应当下降才合理。
    材料11:
    民众一次次对准春运涨价开炮,并不仅仅只是希望得到“不涨价”的结果,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样的垄断行业展开博弈维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程序的正义其实比结果的公正更重要。
    材料12:
    铁道部最近宣布取消铁路春运客运票价浮动政策,并承诺在春运期间努力增加运力,加强调度管理,改善乘车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从过去以“削峰填谷”为理由涨价,到现在的价格回归,反映了政府在价格管理上认真遵循了“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13:
    随着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一方面,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另外一方面,春运的流向和流量更加集中。这都将使春运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要知道,春运维系着交通、卫生、饮食、安全等诸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中会不会出现诸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等现象呢?如果真是如此,即便是春运火车票降下来了,恐怕仍然会有大量旅客走不快,走不好,甚至还会让一些旅客的回家之旅变成了“伤心之旅”。
    材料14:
    春运从来不只是一种单纯经济现象,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春运维系着人们的迁徙自由,还关联着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惟有真正提高春运的服务意识,保障旅客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人身、财产生命安全,使他们快速、准时、平安、舒心地回家,才能真正实现今年的“以人为本”与和谐春运这样的目标诉求。
    材料15:
    针对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上浮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提早做好准备,拿出可行的应急预案。这也就要求,必须把交通、卫生、安全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实现诸如票价销售畅通、信息上报及时、便民措施到位、打击黄牛与不法分子等等目标诉求,最终达到改善和优化春运的整体环境的目标。
    请根据下面的参考答案给出您对该题的自评分
    第一题、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3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
    赋分说明
    共有10点,每点3分。必须答出“问题”、“原因”、“影响”、“对策”这四个层面。同义表述可酌情给分
    第二题、针对给定资料的内容,请自拟标题,就打破行业垄断与以民为本的关系问题加以申述。(70分)
    要求: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条理清楚。字数1000字左右。
    赋分说明
    分为四类文:
    一类卷(60-70分):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能够准确把握加强垄断行业与以民为本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垄断行业的存在弊端。
    二类卷(40-59分):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较严谨、层次较清晰,能够准确把握加强垄断行业与以民为本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垄断行业的存在弊端。
    三类卷(21-39分):观点较为明确、论据较为充分,只论述,对于以民为本,垄断行业弊端论述较弱。
    四类卷(0-20分):观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层次不清晰,只论述以民为本。
    阅卷人具体操作细则
    (1)题目缺失扣2分。
    (2)每少50字扣1分(以900字为基准),最多扣2分。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
    (4)简单连续摘抄给定资料200字以上者,判为四类卷。
    (5)卷面整洁清楚、字迹工整、标点符号正确,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0分。
  • 1.某市居民对几年前的一场暴雨记忆犹新。那天是周六,市民们入网后舱的周末一样逛街、聚会、休闲。张艺谋大片《十面埋伏》的首映式正在这天举行,大批倒票的“黄牛”憋足了劲要大赚一笔。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所有在外面的人狼狈不堪。那天下午16时左右,天空突然电闪雷鸣,顷刻之间降下瓢泼大雨,不到两个小时的降雨让全市交通陷入瘫痪,立交桥下积水深达2米,公交车、小汽车变成了船。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曾出现过。市政建设与城市改造不同步的现象至今仍然是个不小的问题。有专家表示,以应有功能来衡量,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连“健康”都算不上。
      截至2009年4月,中央的4万亿投资已经带动了地方30多万亿元的投资。从4万亿到30多万亿,这些保经济增长的投资都流向了哪些领域?资料显示,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改、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都是投资的主要流向。例如某市新增投资60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和农业,其中20亿元用于高铁的征地拆迁。某省拨付9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某省组织了3300亿元投资,主要投向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和千亿惠民工程。其中惠民工程主要指配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服务设施。但有专家指出,各地似乎都缺少了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关注,而中国仍处在市政设施相对不足且市政设施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尽管投资中有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部分,但比例很小、规模不大,尚不足以体现城市公用事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这位长期研究城市公用事业的专家说,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道桥、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的市政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城市公用事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初期,讲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讲得比较多的是改善投资环境。路桥、通讯、水、电、气、热等设施有了,投资者就愿意去投资,没有就没有人愿意去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基础的作用。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并管理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引导人们自觉爱护、维护这些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对城市功能、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城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在1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比例在2%以上。某专家指出,因为城市道路、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目前的投资规模基础上,投资扩大1倍,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也很难说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处在迅速上升阶段,公用事业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显然难以填上,公用事业的供给严重滞后社会的需求,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市政投融资机制。这要求进一步放开市场,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的市场化改革。现在全国有五亿多城市人口,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多,这对城市公用事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投资者来讲,也是个巨大的投资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摸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道路,一些吃皇粮的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开始断奶,2002年12月,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市政公用事业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南方某省统计,城市公交40%的产权,城市供水50%的产权,城市燃气80%的产权,已经转让给民营资本或外国资本。
      从2002年开始,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资水务集团开始进入中国,以巨资收购水厂。这些跨国公司的收购举动一度让国人困惑不已。例如2002年5月,为例雅水务集团斥资近20亿获得S市自来水工资50%的股权,经营期限50年,而转让评估价为7.6亿元,威立雅的报价超过评估价近两倍。2007年8月,Y市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招标,中法水务集团以8.95亿元中标,报价为资产价值的5倍左右。外资这种溢价收购手段,让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兴奋不已。然而,国内水厂真的这么值钱吗?有学者指出,外资这样的溢价收购意味着将来要成倍地赚回去,负担最终会不同程度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开始出现。2008年1月,某市300多辆公交车停运,致使全市70多玩市民出行困难。造成停运的原意在于公交民营化运转不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原建设部文件出台后,很多地方政府就开始卖水厂,要门是跟外资合作,要么干脆一卖了之。他认为,公交线路、水厂卖出去,本身没有错,但基础分析巩固中欧没有做透,只想到有人买,政府还能有些收徒,卖完后却没有人管,这样一来损失的是国家,伤害的是消费者。很多地方在打开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大门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位人士说,特许经营,就是在市政公用行业中,由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国外开展这类经营一般先要立法,而我国则跳过了这样的程序,而且政策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管理能力都不配套。公用事业中有一部分注定是没有效益的,这就不能打包全卖出去,而需要政府投入才能搞起来。不能都交给社会资本经营,更不能放任其赚钱,不对其进行管理。
      3.2009年7月31日,L市举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参会的18名听证代表中,17名代表同意水价调整,只有1人提出“最好不要提价”。消息一出,社会哗然。有网站展开了“如何看待L市水价上涨”的调查,超过80%的网友投出了反对票。8月4日,L市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消息,邀请网民参加一场“关于供水价格改革调整”的座谈会。会上,L市发改委拿出了2套水价调整方案,但无论是哪一套,基本水价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40%,这让很多人感到接受不了。有的市民说:“L市不缺水,为什么还要涨这么高?6年不调价不代表可以随时上调40%。”
      记者进行了统计,实际到会的网民代表59人,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讨论中,39人发言。其中9人鲜明地反对涨价。与网民调查超过80%反对水价上涨形成发差的是,现场有16人明确表示赞成有条件地调整水价。反对涨价的主要理由,一是认为L市不缺水,没有涨价的必要;二是认为水务集团的账目不够透明。L市水务集团负责人建议政府以后建立新的价格监审机制。他说,一些用水大户会由于水价上涨减少水的用量。那么这一次水价上涨会如何影响居民生活呢?
      记者来到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访问了74岁的卢奶奶和她的老伴儿。
      记者:“卢奶奶,你家里一共用对少水?”
      卢:“用4吨、3吨。”
      记者:“几口人?”
      卢:“5口人”
      在卢家,记者看到很多盆子和桶。老人告诉记者这都是用来存水的,存下来的水要用来冲厕所、拖地、浇花,为了节约水,家里还特别改造了抽水马桶的开关。卢奶奶和老伴儿加起来每月有2000元多一点的退休工资,但是由于儿子、媳妇没什么收入,所以一家五口人主要靠这2000多元,税费每月9块多钱。
      记者:“要是以后每月花个12/13块钱水费,承受得了吗?”
      卢:“俺俩仔细着呢,俺俩可在乎。”
      居委会的肖大姐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这样节约用水的。水费涨一点也许还行,就怕连环涨价。
      在L市另一家用水大户企业,记者了解到,他们已经在近几年对设备进行了节水改造,凡是工业上的用水都可以回收再使用,水的利用率达到了97%左右。
      尽管L市的谁家还没有上调,但从企业到普通居民,大家已经都在精打细算省着用水。这也给出了一个答案,为什么1995年L市每天要用50万吨水,而现在城市扩大了,经济发展了,每天用水量却反而下降到30多万吨。
      在这次L市水价上涨的文件中,有一组数字很触目惊心:L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45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世界的1/20,属于极度贫水区。L市水文部门负责人说:“附近两个水库的水,基本上不算L市的水权,属于过境水,是上游的水资源。即使是流经L市的几条河,水量也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么多。大家看到的L河的水面比较宽,实际上因为橡塑坝把水蓄起来了,真正来水,就是坝体上面流的那一点点水,那才是真正的来水。”
      4.2006年12月起,Q市市区综合水价调整,污水处理费由5元/吨上调为8元/吨,居民水价格1.3元/吨上调为1.55元/吨,特种行业用水由21元/吨上调为28元/吨。很多人认为Q市地处南方,降雨量丰富,没有必要节约用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Q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王先生说,Q市处于水资源紧张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5年为1330立方米,其中沿海县市低于730立方米,属“贫水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但Q市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此外,Q市70%的水资源量分布在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较低的山区,人均资源占有量为3595立方米。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水资源较少。Q市降雨量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年径流量约60%-80%集中在4-9月份,特别是梅雨和台风雨,时间段,数量大,极易产生洪水。由于现有蓄水工程对河川径流的拦蓄调节能力偏低,弃水现象严重。这种水资源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造成水资源年内供需不平衡。此外,入海损失严重。天然来水量丰富的晋江西溪流域由于淹没耕地、移民等客观原因,无法兴建大、中型水库,大量的水资源直接奔腾入海,损失的水量约占全市水资源总理的30%。
     
  • 材料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度假方式上,开始追求一种闲适的节奏:或是在家陪陪家人、或在田园放松心灵、或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而这种观念也正是社会更加成熟自信、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A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一座以旅游立市的小型城市。近年来,该市以休闲生活为旅游新卖点,提出“在这里正大光明地浪费光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必须做的,只需随心住下,随性闲游!”等旅游消费主张来吸引游客,受到游客们的青睐。
    2016年,A市新市长上任后,为了把旅游立市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市里成立了一个工作专班。明确这个专班的职责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咨询论证”、“规划建议”三个步骤给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专班经过调查研究,系统提出了“打造休闲生活旅游城市,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构想,重点围绕本地旅游资源,加强规划建设,将现代化理念与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四季如春、休闲养生”的旅游生活城市,使游客和本地市民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更可以过上一种健康闲适的幸福生活。这一构想的提出得到了市民的支持。
    在黄金周假期前两天,传来了“高速免费”“景点降价”的消息。A市市民汪先生因担心人满为患,临时取消了长途出游的安排。当换种度假方式时,他很快便开始享受这种新的节奏了。汪先生携妻儿开车来到郊区的一个水库,在青山绿水间垂钓。中午就地野餐,傍晚则将一天的收获带回家做成美味鱼汤。汪先生告诉记者说:“尽管只钓到七八条小鱼,但一家人在一起的亲近感让我觉得惬意,这种生活正是我向往的。”28岁的胡女士则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宅在家里做卫生、看书、喝茶……。她说:“刚工作时遇到假期不是在各家亲戚间奔波,就是在人山人海的景点抢镜头,不然就觉得虚度了。现在我宁愿做什么事都无需紧赶慢赶,享受悠闲的生活。最好的景致就在自己心里。”
    材料2: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称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民族”。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转型,中国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从紧张的节奏中解脱出来,享受闲适。有学者表示,这种心理的变化轨迹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的幸福导向型生活。随着这种观念的流行和它所催生的产业经济,未来人们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
    某地以城市主干道为中心的部分城区被辟为了供市民体验的休闲生活街区。然而,街区内外可谓冰火两重天。街区内,骑自行车的人、步行的人、摆地摊的人,悠然自得;街区外,周边路段平常就不顺畅,再加上很多出行的私家车分流至此,拥堵状况可想而知。被堵的这些车和车内的人,速度确实降下来了,但人们的心里恐怕只有更多的焦躁。这种矛盾值得人们深思。
    事实上,要想让人们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得到享受,那首先得是人们的自主选择,而只有依靠整体性的社会发展,人们才有充分的选择权。法国于1998年首倡“无车日”,那时法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24000美元,每周工作时间更是少到让人艳羡的35小时。反观中国目前的情况,2014年人均GDP刚超过7000美元,相当多的劳动者为了体面的生活,连法定的带薪休假甚至双休都放弃了,此时就谈休闲生活,未免过于奢侈了。
    倡导休闲生活,要以现实为基础,关键是要与公众的生活需要大致平衡,并且把这种选择权交给公众。倡导要发挥作用,靠的是公众的自觉响应。如果不顾现实情况,违背人们的自主意愿,倡导活动不仅无法落地生根,甚至会因为给公众“添堵”而招致反感。职能部门工作要做得更精细,考虑要更全面,让公众真正感受到好处、享受到便利,所倡导的休闲生活就会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材料3:
    当下社会,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教育要趁早,就业要抢先,毕业就买房,爱情变速配。新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加快,利益结构调整,人们的经济地位被重新洗牌,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使很多人心浮气躁,这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
    以往,只要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不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现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城市人口拥挤,选择“好”职业的难度加大,即便是名校硕士、博士,找到的工作也不一定合意。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得先机,大学生纷纷成为“考证族”。王某是一名法律系在读研究生,刚刚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研究生还没毕业,为什么现在就急着参加司法考试?王某说,有了证,马上就能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就业时就能抢先一步。
    在互联网时代落下、每天遇到海量信息,面对各种诱惑,身处不断的比较中,很多人担心被时代落下、害怕被别人超越,赵某是某IT公司软件工程师,最近刚跳槽到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大学毕业不到5年,他已经换了3份工作。“房价涨,工资低,晋级慢,在网上看到别的公司待遇更好,就想通过不断跳槽寻找新机会。”赵某说。
    大城市安居不易,单是房价就已经透支了很多人大半辈子的财富,再加上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一个人不拼命工作还真不行。某微博用户晒出一张图片:“山东某知名IT公司要求员工申请自愿放弃年休假,实行6×12小时工作制: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春节、国庆等长假也要随叫随到。”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却不少人积极响应。一位响应者说,“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大学毕业后能前行多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父辈的外部支援,自己又不使劲上位,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深圳在崛起中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这句话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转型的中国社会。快速、高效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选择。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也加剧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电话不普及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了几天才收到一封信,但在手机随处可见的今天,几分钟内对方没有回短信,人们就会嫌慢;在自行车与有轨电车还是主要出行工具的时候,等半小时的公交车不足为奇,但现在,出行越来越便捷,每连打的都还忍不住叮嘱司机开快点。互联网的出现更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速度更快,变化更多,时间的价值更宝贵。很多人习惯了24小时开机,习惯了半夜被人从梦中叫醒谈工作,习惯了长期频繁加班。这种生活给现代人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导致了精神的疲惫和身体的损害。某网站的调查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超过日本和韩国。一些白领虽然报酬较高,但白天夜里都要紧张工作,生活很不规律。
    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连夜加班,刚开始你也许无法适应,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如果周围人都在加班,你早走了就显得很特别,虽然没有强制加班的规定,但公司里许多人都在‘抛妻弃子’、挑灯奋斗。因为你不加班,就比不过加班的人。“有人估算,我国每年因过劳去世的人多达60万,其中媒体人、科技工作者、互联网企业员工中死于过度疲劳的比例最高。
    不停加班,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频繁跳槽、朝三暮四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比如,盲目跳槽的人在辞职过程中的无奈,重新选择时的焦虑,以及应聘新企业来回的奔波,都会极大地影响个人情绪。尤其是跨地区跳槽,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前景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不停加班还容易带来安全问题,许多货车司机为了赶着交货,疲劳驾驶,红眼赶路,由此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已数不胜数。这恰恰应验了中国人“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确实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而且在中国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有改善生活的强烈需求,这是中国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处于这样的历史阶段,想要控制发展速度并不容易。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刻意放缓发展节奏,而在于防范快速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衡。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畅通更多元的发展通道,减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同时,个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特别是年轻人初涉职场,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留出空间去调整身心状态,审视事业的计划和目标,体会人生的意义。
    材料4:
    近年来,泰山景区注重泰山主体文化的重现,以文化体验为主的观光游发展迅猛,游客总量逐年攀升。在游客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如何解决好均衡游客分布、延展产业链条、让游客留下来的问题,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成为泰山景区发展的一项重点。
    为此,泰山景区规划建设泰山慢谷,打造景区东西两翼“慢生活”区,调整泰山景区旅游发展供应链,希望通过引入慢城文化来探秘泰山亲切、闲适的另一面,以平安长寿、健康养生、闲适宜居、泰山文化为四大特色,建成国际慢城。未来,泰山慢谷的建设将有效疏解泰山人流,吸引更多客源,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从而丰富旅游内涵,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泰山景区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有利于建设国际慢城。根据初步规划,泰山慢谷总面积为62.37平方公里,包括大津口乡下辖的9个行政村和天烛峰、玉泉寺两个景区,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天烛峰和玉泉寺两个景区的开发已经成熟,能迅速融入泰山慢谷的建设中。大津口乡位于泰山东部,交通便利,乡政府驻地距高铁泰山站12公里。乡内有两条主要道路。连接全乡大部分村落。乡内河流大多为自然河流,村落建筑基本都沿河流分布。大津口乡共计1.5万余人,民风淳朴,居民仍然保持有机餐饮的习惯,人口规模和生活方式都适合建设慢城。大津口乡还是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乡镇,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宜居环境,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人文历史。
    泰山慢谷的总体定位是以壮美山川、深谷秀水、古树茶园、石筑原乡为生态基底,以慢生态、慢出行、慢生活、慢产业为营造方式,将国际慢城理念与泰山文化自然双遗产深度融合,突出泰山独有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打造集养生、休闲、度假、体验等中高端旅游产品于一体的国际慢
  • 1.在2005年9月召开的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努力在实践中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格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
    2.公务员精神是公务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工作态度、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公务员队伍一贯的严格要求,既是对长期以来广大公务员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的创新概括.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公务员新的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当代政治文明先进思想成果;既是公务员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又是平时工作中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
    3.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这就是要时时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坚持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格尽职守、廉洁奉公”是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促进发展,造福群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公务员做好工作的保障。就是要增强全局观念,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氛围,加强团结、大力协同、做好工作。
    4.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完善,公务员精神的培育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来进行建设。2002年国家人事部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公务员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政治坚定;二是忠于国家;三是勤政为民;四是依法行政;五是务实创新;六是清正廉洁;七是团结协作;八是品行端正。
    5.公务员精神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核心.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意义重大。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在2006年上海召开的公务员精神研讨会上指出: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措施和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掌握与所从事的业务工作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有利于广大公务员不断提高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水平.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各专业之间的协作要求也越高,团结协作逐渐成为公务员的一种能力要求。
    6.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立法的角度对公务员精神不仅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且还把它落实为具体的法律规定。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了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九项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法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7.对于从政者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古人多有论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了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古人云:“政者,正也”;“临患不忘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等,都在倡导着一种精神。从《汉书》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精神的提倡,加上中国古代严密而系统的吏治制度,在历史上确也造就了不少“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清官良吏。古有澄清吏治,今有执政使命。民族性和文化性的遗传密码是很难割断的,公务员精神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8.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权力崇拜”现象,这一直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厉害。几千年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注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官僚主义沉疴难除.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重荷。囿于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在政治统治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之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但在政府公共治理方面所积攒的历史遗产并不多。
    9.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于西方国家,自19世纪中下叶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采用的人事行政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也开始重视行政伦理建设。英国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来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和完善政府职责引用一定的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公众是顾客,政府为顾客服务”纠正了公务员一些不端正的行为和态度,促使政府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美国通过制定公务员道德规范的法案,提出了14条伦理行为准则,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促进了公务员道德规范和措施的落实到位。新加坡政府在廉政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其“立法明确、执法严明”的严格法律执行标准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10.现代行政伦理更关注权力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并以此对权力行使进行反思、规范和引导,促使权力用于公众的普遍幸福,而不只用于少数人的幸福.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固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但更要适应世界行政现代化的趋势。以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迫切需要公务员精神来支撑。这也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和有力的抓手。
    11.济南交警在公务员精神的展现方面是一个良好的典型。“为人民管交通”成为交警队伍的精神支柱,执勤干警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一丝不苟,毫不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七、八百个转体、手势动作,再苦再累,绝不变形走样,被群众誉之为“泉城一大景观”。干警们立足岗台坚持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市面所有岗亭都竖立了“有困难找交警”的告示牌,设置了“为您服务”栏、便民服务箱。广大干警在热情服务中严格执法,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热情服务。执勤中一律使用文明用语,不讲服务禁语,做到礼貌纠章,把处理违章的过程。变成宣传道路交通法规和群众自我教育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支队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万件。交警的良好形象为群众所理解和感动,全市有多个单位开展了“向交警献爱心”活动。
    从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落实,就如何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对策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