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学历教育 > 大学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高雅文化的审美特征包括()。

A、异域接受群体的高雅化和审美效果的启示性

B、批判性意蕴

C、个性化创作

D、艺术形式的试验和独创

相关标签: 启示性   批判性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2010年,陕酉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陕西省100个样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走访,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启示性的成果。在调查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动机时.52.9%的大学生选择了"在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抱着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和抱负选择来农村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实现农村发展和自身提高的双赢目标。15.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来自农村,报效农村",从小就比较了解农村的落后情况,努力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比较高;7.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城市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农村开发潜力巨大",这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的发展空间比城市大,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3.9%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村官待遇比较好"的选项。19.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先行就业,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说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把当村官当作了职业跳板。下列关于自我价值定向的基本假设说法错误的是()。

    A.人是理性的

    B.人是社会性的

    C.解释自我存在的理由

    D.不需要解释自身行为的理由

  • 常用的反馈技巧主要有(  )。

    A、肯定性反馈、否定性反馈、模糊性反馈

    B、鼓励性反馈、批判性反馈、明确性反馈

    C、主动性反馈、被动性反馈、含糊性反馈

    D、支持性反馈、批判性反馈、明确性反馈

    E、积极性反馈、消极性反馈、含蓄性反馈

  • 下列关于批评性思维论文的评价标准,错误的是()。

    A、批判性思维论文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和论证

    B、批判性思维论文的结构可以比较松散,论证逻辑可以比较凌乱。这无损论文的质量。

    C、批判性思维论文的观点需要具有原创性

    D、批判性思维论文需要选择典型、合理的内容来进行论证

  •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运用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中的心理学常识,提出了()重要的可用性设计法则。

    A、可视性

    B、反馈

    C、限制

    D、一致性

    E、启示性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