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资格证大类 > 教资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风险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阅读以上材料,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2.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指明重难点,并具体说明制定依据。3.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建筑、饮食、服饰、婚嫁、节庆等传统习俗属于(  )。

    A、自然旅游资源

    B、社会旅游资源

    C、历史旅游资源

    D、教育旅游资源

  • 《全球通史》中写道:(西方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变革不能仅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所说的“重大的变革”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运动

  •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当一个窗口已经最大化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窗口可以被关闭

    B、该窗口可以移动

    C、该窗口可以最小化

    D、该窗口可以还原

  •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17—18题。案例:厚积厚发①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没有问题,“厚积而薄发”则是一种浪费。曾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说。若只是单纯为磨剑而磨,任时光荏苒,学无致用,哀莫大矣。②后来有人对这句诗进行了改动,成了“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的确“一剑惊江湖”令人歆羡,但当你看着身边义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时,自己这种主观上为了将来未可知的“一夜成名”而潜心修炼,是否觉得有些傻气呢?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随时都存在着“中五百万”的好运,时间长了没准与粗劣之物神似。③在我眼里“厚积薄发”是假命题。要知道“厚”无止境!姜太公韬光养晦至古稀之年,将满腹经伦与毕生夙愿都寄托在直勾上,才钓上了周文王这条大鱼,这应该够“厚”了吧,然而又有多少学富五车,有鸿鹄之志之人能成功地像他一样“薄发”?!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闭门苦读,学识渊搏的人不在少数,却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为人们所传唱?绝大多数都是大河中的一滴小水珠,才华被埋没,壮志被湮灭,实为可惜。④所以“薄发”这个词对于我们现代的社会并不合适,我们应该”厚积厚发”。⑤“厚积厚发”是实用的人生哲学。当代唐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而且他还在微软(中国)公司创造过历史最高销售记录。唐骏从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位置上退休之后又出任盛大网络总裁,成为“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这样的人才自然远胜那些满腹理论、纸上谈兵的沽名钓誉之徒,成为“厚积厚发”的代表。⑥“厚积厚发”是人生的动力。知之为知之,可以教人;不知为不知,可以求学。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正是有这些人的厚积厚发,我们才会得到帮助,这个社会才会迅速进步。⑦“厚积厚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时间快得也许只是一瞬间,一个机会就与你擦肩而过,时间不等你,机会不等你,成功不等你……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追,尽管你现在只能靠着双腿前行,但你也要立即启程,若等到买了自行车再行动,可能比赛早已结束。⑧厚积厚发,不是教你守株待兔,而是告诉你只有把握好机遇,你才能走向成功。⑨厚积厚发,不是教你恃才放旷,而是告诉你只有站得高才能“一览众山小”。⑩厚积厚发,不是促你赶快前行,而是告诉你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能减少沿途的麻烦。⑪厚积厚发,学以致用,方能一发即中。问题: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 (  )的住房古称“邛笼”。

    A、藏族

    B、羌族

    C、彝族

    D、土家族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