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资格证大类 > 教资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的等音是()。

    A、A

    B、B

    C、C

    D、D

  • A、 A

    B、 B

    C、 C

    D、 D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材料二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南北分裂”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2)材料二中出现“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4)“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明理由。

  • 在PowerPoint的幻灯片浏览视图中,用户不能进行的操作是()。

    A、插入幻灯片

    B、删除幻灯片

    C、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D、修改幻灯片的内容

  • 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生3: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多说了。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不知道大家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外地人听说咱们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生1:不是!成都的特色是蔓延在生活中的。师:那同学们,要是让你们描写成都的味道,你们会从哪里着手描写呢?生2:成都大街上,弥漫着火锅味的川普,路两旁的成都风味小吃,还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哗啦啦的麻将声,都是成都独特的风味。师:那同学们,如果老师提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生:故宫、天安门、长城……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生:不是。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依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达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吵闹的、拥挤的。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问题:(1)分析教师在学生品读语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2)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