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工程类 > 工程其他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某公路路线长10公里,路基填方平均高度为13m,其中K3+300~K3+600软土地基约300m,填土高度平均4.5m,位于冲积平原,地层厚度均匀,地层主要有灰色黏土和砂层组成,其层次由上至下分别为黏土(硬壳层)、淤泥质粉质黏土。  该项目采用袋装砂井辅以砂垫层方法处理软基,示意图如下所示:施工工艺流程为:整平原地面→铺设下层砂垫层→设备定位→打入套管→沉入砂袋→埋砂袋头→拔出套管→设备移位→铺筑上层砂垫层。  砂井井径、间距及布置经多次固结计算确定,砂井直径为7cm,间距为1.2m,按梅花型排列,砂垫层厚度60cm,保证高出地表水位20cm。  项目部选用了渗透系数不小于砂的聚丙烯编织砂袋,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一定的耐腐蚀、抗老化性能,其抗拉强度能保证承受砂袋自重和弯曲所产生的拉力,砂必须采用大于0.5mm的颗粒占总重50%以下、含泥量不大于3%,渗水率较高的细砂。  施工中,套管拔出检查了砂袋的外露长度,砂袋入土深度是否满足要求,共发现有5个砂袋被带出,带出长度为1m左右。  K6+200~K6+350段,位于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CFG桩,施工完毕后,经检查,质量合格。  【问题】  1.改正施工工艺流程中的错误。  2.改正项目部材料选择中的错误。  3.对5个被带出的砂袋应如何处理?  4.配置处理该软基的机械设备。指出图中构筑物
A、B名称。  5.CFG桩施工前,应作什么试验?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某新建一级公路工程K11+120~K12+260合同段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路面结构设计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该合同段工程与其他工程或已有道路无交叉,依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概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编制的该工程施工图预算,其中K11+120~K12+120底基层工程量为:22300m2(底基层平均面积)。厂拌基层稳定土混合料的定额如下表所示,各定额分项预算价格分别为:  人工:80元/工日;稳定土混合料:162.72元/m3;水泥:400元/t;水:4元/m3;碎石:80元/m3;3m3以内轮胎式装载机:1200元/台班;300t/h以内稳定土厂拌设备:1500元/台班。  厂拌基层稳定土混合料定额表(水泥稳定类)  工程内容:装载机铲运料,上料,配运料,拌合,出料 单位:1000m2项目部在施工底基层、基层时采用方法有:  (1)采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分一层两幅摊铺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2)采用稳定土摊铺机分一层两幅摊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3)先用轻型两轮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及时进行碾压,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继续碾压密实。  项目部于2014年6月~8月完成了该合同段工程所有路面施工,该地区属于冬Ⅲ区,11月进入冬季。  【问题】  1.写出路面结构设计图中
    A、B、C的名称。  2.计算K11+120~K12+120段底基层施工需拌制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数量,并计算该部分厂拌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该合同段的冬季施工增加费、高原地区施工增加费和行车干扰工程增加费是否需要计取?并分别写出该三项增加费的计算基数构成。  4.分别判断底基层、基层施工中3个施工方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级配碎石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在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沥青。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首先针对沥青路面施工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  事件2:工程准备阶段,项目部根据路面工程量、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条件、现有机械的技术状况选择了施工机械。  事件3:在施工透层沥青时,工地现场连续3d下起了大雨,第4d上午当雨量变小后,项目部决定开始浇洒透层沥青,并在下午随即摊铺上层。  事件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设置了以下质量控制点:基层强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集料的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控制和摊铺中的离析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接缝施工。  【问题】  1.请说明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级配碎石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及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沥青的作用。  2.针对事件2,列举沥青路面施工的施工机械配置。  3.事件3中,施工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问题所在。  4.针对事件4,请补充其他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点。
  • 某特大桥主桥为连续刚构桥,桥跨布置为(75+6×120+75)m,桥址区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洪积土、第四系河流相的黏土、亚黏土及亚砂土、砂卵石土、软岩。主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位8根桩,对称布置。其中1#、9#墩桩径均为φ1.5m,其余各墩桩径均为φ1.8m,所有桩长均为72m。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桥位处主河槽宽度270m,4#~6#桥墩位于主河槽内,主桥下部结构施工在枯水季节完成,最大水深4.5m。考虑到季节水位与工期安排,主墩搭设栈桥和钻孔平台施工,栈桥为贝雷桥,分别位于河东岸和河西岸,自岸边无水区分别架设至主河槽各墩施工平台,栈桥设计宽度6m,跨径均为12m,钢管桩基础,纵梁采用贝雷桁架、横梁采用工字钢,桥面采用8mm厚钢板,栈桥设计承载能力为60t,施工单位配备有运输汽车、装载机、切割机等设备用于栈桥施工。  事件二:主桥共计16根φ1.5m与56根φ1.8m钻孔灌注桩,均采用同一型号的回旋钻机24小时不间断施工,钻机钻进速度均为1.0m/小时。钢护筒测量定位与打设下沉到位另由专门施工小组负责,钻孔完成后,每根桩的清孔、下放钢筋笼、安放灌注混凝土导管、水下混凝土灌注、钻机移位及钻孔准备共需2天时间(48小时),为满足施工要求,施工单位调集6台回旋钻机,为保证工期和钻孔施工安全,考虑两种钻孔方案,方案一:每个墩位安排2台钻机同时施工;方案二:每个墩位只安排1台钻机施工。  事件三:钻孔施工的钻孔及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5-1所示,其中D为钻头、E为钻杆、F为钻机回转装置,G为输送管,泥浆循环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图5-1 钻孔泥浆循环系统示意图  事件四:3#墩的1#桩基钻孔及清孔完成后,用测深锤测得孔底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74m。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径为280mm的钢导管,安放导管时,使导管底口距孔底30cm,此时导管总长为76m,由1.5m、2m、3m三种型号的节段连接而成。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必须保证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为1.0m,如图5-2所示,其中H1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距离,H2为首批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H3为孔内水头(泥浆)顶面至孔内混凝土顶面距离,h1为导管内混凝土高出孔内混凝土顶面的高度,且孔内泥浆顶面与护筒顶面标高持平。混凝土密度为2.4g/cm3,泥浆密度为1.2g/cm3。  事件五:3#墩的1#桩持续灌注3个小时后,用测深锤测得混凝土顶面至钢护筒顶面距离为47.4m,此时已拆除3m导管4节、2m导管5节。图5-2 混凝土灌注示意图  事件六:某桩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钻孔过程中,采用空心钢制钻杆。  (2)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对导管进行压气试压试验。  (3)泵送混凝土中掺入泵送剂或减水剂、缓凝剂。  (4)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注意测量混凝土顶面高程,灌注至桩顶设计标高时即停止施工。  (5)用于桩身混凝土强度评定的混凝土试件置于桩位处现场,与工程桩同条件养护。  【问题】  1.事件一中,补充栈桥施工必须配置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结合地质水文情况,本栈桥施工适合采用哪两种架设方法?  2.针对事件二,不考虑各桩基施工工序搭接,分别计算两种方案主桥桩基础施工的总工期,应选择哪一种方案施工?  3.写出图5-1中设备或设施
    A、B、C的名称与该回旋钻机的类型。  4.事件四中,计算h1(单位:m)与首批混凝土数量(单位:m3)  (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π取3.14)。  5.计算并说明事件五中导管埋置深度是否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6.事件六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4-1、图4-2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  (1)移动模架安装就位、调试及预压;  (2)工序D;  (3)底模及支座安装;  (4)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  (5)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  (6)预应力系统安装;  (7)内模就位;  (8)顶板钢筋绑扎;  (9)工序E;  (10)混凝土养护、内模脱模;  (11)施加预应力;  (12)工序F;  (13)落模拆底模;  (14)模架纵移。首跨施工完成后,开始移动模架,移动程序包括:  (1)主梁(横梁)横向内移;  (2)主梁(横梁)横向外移;  (3)主梁(导梁)纵移过孔;  (4)主梁(横梁)及模板系统就位;  (5)解拆模板、降下主梁。  事件二:模板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在浇筑混凝土前,对其平面位置及尺寸、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了检查。  事件三:箱梁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为50MPa,施工过程中按规范与试验规程要求对混凝土取样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试件进行强度评定,试件以同龄期者三块为一组,并以同等条件制作和养护,经试验测定,第一组三块试件强度分别为50.5MPa、51.5MPa、61.2MPa,第二组三块试件强度分别为50.5MPa、54.7MPa、57.1MPa,第三组三块试件强度分别为50.1MPa、59.3MPa、68.7MPa。  事件四: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移动模架作业平台临边护栏用钢管制作,并能承受1000N的可变荷载,上横杆高度为1.2m;  (2)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3)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4)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事件五: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问题】  1.写出图4-1、图4-2中构件
    A、B、C的名称。  2.事件一中,写出箱梁施工的主要工序D、E、F的名称。写出首跨施工完成后模架移动的正确顺序(用编号表示)。  3.事件二中,对安装完毕的模板还应进行哪些检查?  4.分别计算或评定事件三中三组试件的混凝土强度测定值。  5.逐条判断事件四中施工单位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做法。  6.事件五中,是否需要对移动模架箱梁施工进行专项风险评估?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动态管理,当哪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级公路某段施工任务,标段内有5座多跨简支梁桥,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20m预应力空心板,5座桥梁共计35跨,每跨空心板数量均为20片。施工单位在路基上设置了如图所示的预制场,所有空心板集中预制,为节省费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求钢绞线用连接器连接并重复使用。施工中还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1:施工单位定制了8套模板(外模8套、充气式胶囊内模8套)循环重复用,设定每片空心板预制周期为7天,整个预制施工采取平行流水作业,前20片心板预制施工横道图如下:事件2:施工单位制定的空心板预应力施工操作要点如下:  (1)预应力张拉采用两套千斤顶、油泵施工,张拉前只需分别对千斤顶、油泵进行检查,即可用于预应力张拉。  (2)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绞线的计算伸长量进行校核。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要求及时拆除外模与内模胶囊,采用与空心板同条养护的试块进行强度评定。  (4)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使用砂轮锯切割钢绞线。  事件3:空心板预制中,发现有5片空心板顶板厚度只有7cm(设计厚度为10cm);施工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召开现场会,排除了外模板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施工,模板变形等因素,查找到事故原因后,及时解决了问题。  【问题】  1.写出图中设施A的名称,并计算单根钢绞线理论下料长度。  2.事件1中,计算所有空心板预制完成的工期。  3.逐条判断事件2中空心板预应力施工操作要点的正误,并改正错误之处。  4.事件3中,分析空心板顶板厚度不够的原因。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