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职业技能类 > 职称考试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高中历史《布雷顿森林会议》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用语言描绘出1944年夏天,二战中44个同盟国的财政官员、经济学家等汇聚布雷顿森林参会的热闹忙碌的场面,并提出问题:是什么让这些国家的“财神爷”和经济学精英们汇聚一堂?他们的这次聚会将会取得什么成果?这些成果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教师提问: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所学及教材总结: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教师再次通过PPT展示“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相关资料:教师提问: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各有什么企图?学生思考并回答:美国想要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英国也不甘心优势地位的丧失。于是,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即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英国提出来“凯恩斯计划”,即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教师追问:最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哪个计划?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最终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实现。(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教师播放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片段视频,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己总结归纳建立时间、地点和经过,并选择代表上台讲述。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讲解内容并总结: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英、法、美、中等44个国家代表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即《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根据这一系列文件成立了两个金融组织,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教师展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图片:之后,教师通过讲授法讲解两大金融组织的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暂贷款。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成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两大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且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对这两大机构的绝对控制权。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美国通过控制这两大金融组织,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教师展示关于美国财政部长福勒的一句话:“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给5分钟进行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积极影响是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是以美元为中心,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建构知识体系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2.作业:请同学们思考以美国一枝独秀方式存在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演变呢?下节课跟大家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关贸总协定”(GATT)与世贸组织(WTO)的区别。2.请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高中历史《现实主义文学》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大家在闲暇时光都会做些什么呢?周末都有哪些娱乐休闲活动呢?引出读文学名著,顺势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一)背景教师在多媒体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提问: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补充:文学艺术其实也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继续设问:同学们,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此背景下,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二)代表作者和作品教师多媒体出示《现实主义文学概况》表格,学生自主学习,补充完善表格。教师在学生填写的基础上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以增强学生的了解。教师补充讲解: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三个时期,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作素材的丰厚积累,为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人间喜剧》以现实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狡诈和虚伪,是真实描绘法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教师继续补充: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狄更斯出身贫困,十分熟悉英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过艰苦奋斗,他进入了新闻界,在目睹了英国议会、政府和法律的腐败和虚伪后,他又怀着对资产阶级政治、对达官贵人们的无比憎恨、对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者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感进行创作。《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自传体小说,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也是公认的他的代表作。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三)特点教师在多媒体出示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介绍的视频,并展示“历史纵横”的材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影响有哪些?材料如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中学历史课外活动有哪些?2.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 高中历史《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2018北京奥运会会徽,提问:有谁能说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文化含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京奥运会会徽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过渡:中国是汉字的王国。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到处都能见到汉字,汉字用各种表现形式发挥着它的装点美化作用。我们每一个人,也天天要接触汉字,那么中国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呢?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师请学生做一个游戏,同桌之间互相表达一句话,只能用画画的方式,不能说话。学生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幅画会有不同的解读,再传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字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逐渐形成固定含义,这样就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方面,也使得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图片,请学生猜测其中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这些刻画符号,虽然还不能被准确识读,但却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教师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密码破译的游戏,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小段用甲骨文写就的文字,请学生借助网络工具,破解其中的含义。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我们刚才破译的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过渡:刚才大家需要借助网络工具才能了解这段甲骨文的含义,那商代的甲骨文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汉字的呢?教师播放汉字汉字演变的视频,请学生观看,提问:汉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汉字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二)书艺历程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书法作品,请学生赏析,说出自己的最喜欢的一幅书法作品,并阐明理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笔画圆润纤细,布局均匀;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偏方形,布局雄放洒脱;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作业:课下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尝试用不同的字体进行临摹。【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2.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你在历史教学中是如何继承和落实的?
  • 高中历史《年轻的反叛者——列宁》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列宁的葬礼》,提出问题:1924年1月21,数万的工人、农民、士兵在最寒冷的冬季排着长队来送别列宁,为列宁的去世感到无限悲哀。提问:列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列宁民主革命思想的确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学习列宁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俄国沙皇统治腐败,经济发展缓慢,百姓生活困苦,国内矛盾异常尖锐突出,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教师接着播放列宁纪录片相关视频,提出问题:列宁民主革命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视频及课本可知产生原因如下:(1)中学时代列宁阅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2)哥哥革命悲剧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师接着出示相关资料,提出问题:中学时代的列宁由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但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其思想是怎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其理性主张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课本及所给资料回答:列宁哥哥因刺杀沙皇未果被处死刑,对列宁产生巨大震动,他开始阅读《资本论》等著作,使自己的革命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他主张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二)列宁早期革命活动过渡:列宁哥哥革命的悲剧促进了列宁革命思想的发展,而这一思想又推动了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我们来看看,它又是如何推动的呢?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及教材概括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之后教师总结归纳:(1)参加反对沙皇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2)1893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动工人罢工;(3)1895年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若夫。教师接着讲述:伟大的革命者源于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造就了伟人风范。列宁勇于探索的革命生涯都源于中学时代革命信念的确立,而这一信念又推动着列宁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教师提问:我们能从列宁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振兴而学习、工作的人生理想。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搜集列宁的相关故事,下节课分享。【答辩题目解析】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2.小组讨论要注意什么?
  • 高中历史《铁路与公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青藏铁路开通的视频,并提问青藏铁路开通前人们去西藏可以通过什么交通方式?由此引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教师PPT展示以下资料:教师提问:古代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主要以什么为主?主要有哪些地域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古代人民出行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轿子、马车、木船或者步行为主,主要依靠人力,行动缓慢,相对落后。主要的地域特点就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教师提问: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有没有进步?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回答:最大进步就是出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车,它以蒸汽为动力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二)铁路和机车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淞沪铁路、京张铁路、青藏铁路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历程是怎样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后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这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民国时期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和兰新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末期,京九铁路全线贯通,中国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教师提问:火车机车在动力和运行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总结归纳:在动力上,从最开始的蒸汽机车到后来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现在出现了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体现的是火车动力的改进和发展;在速度上,从最开始的时速几十公里到2007年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高速运行,中国开始“追风时代”。教师继续提问: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后回答: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为交通工具的变化提供技术基础;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政府的支持;兴办实业的商人的努力。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三)公路和汽车教师提问: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与之配合的公路建设是怎样发展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补充:大概在20世纪初,汽车出现于上海,在当时只是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到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公路方面,在清末民初,由于外国筑路技术的传入,清政府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建国后修建了青藏公路等长途高速公路,逐步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教师提问:现在的交通工具和过去相比又有什么进步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但是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发达,比如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且刚出现不久的共享汽车,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教师继续提问:交通工具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学生思考并回答: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交通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城市交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建构知识体系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2.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向父母了解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整理成小故事,下节课跟大家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2.驾驭课堂对每一位老师都是必修课。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 【答辩题目解析】1.从整体分析,在近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历史课外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