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学历教育 > 学历其他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包含了哪两种修辞方法?

相关标签: 三闾大夫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材料:据研究,屈原《九歌》诸篇原始底本的大致族属与时代能概括如下:《东皇太一》《东君》,源于五帝晚期海岱地区东夷集团虞舜族的《韶》乐;《河伯》《云中君》,源于夏代中原地区夏族禹启以来的《虬歌》;《大司命》《少司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生命生育祭歌颂诗;《湘君》《湘夫人》《山鬼》,长江中游楚地楚族流传久远的山川祭歌颂诗;《国殇》,流传于楚国的爱国战魂祭歌:《礼魂》,以上各篇共用的“乱辞”。在商代早中期以前,楚族的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在黄河中下游,且与夷、夏两集团有密切关系。神话传说中,楚人的远祖颛顼氏主要活动在海岱与中原地区,曾得到东夷集团的远祖少昊氏族的帮助。颛顼之后,有祝融八姓,亦与东夷少昊、重、黎、中原各族关系密切。为此,东夷集团《韶》乐、华夏集团《虬歌》,为楚族所熟悉,并为屈原整理《九歌》时有所保存。   而屈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师傅;又为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因此,屈原熟悉本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整理编组了《九歌》。本来,各血缘氏族部落只祭祀本族范围内的天体神、山川神和祖先神,相关的祭器、礼仪、乐舞歌辞也只限在本族内流传。此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然而,屈原还是将不同区域、族属、时代、内容的祭歌颂诗与楚国的《湘君》诸篇合编在一起了。这不是屈原冒天下之大不韪。西周盛行的体现血缘管理的井田制、宗法等级制、家族世袭制等,到春秋时代开始动摇,至战国时代则几乎瓦解——各诸侯相互征战,血缘纽带已被解构。因此,血缘基础上的“民不祀非族”“祀不越望”的规矩已不复存在。这样,屈原将不同族属的祭歌颂诗合编在一起,完成综合性的《九歌》,也就成为可能。   楚国发展到楚威王时,国力达到鼎盛。楚怀王即位,承父盛业,在苏秦游说之下,联合韩、魏等六国攻秦,是为合纵。当时的楚怀王意气风发,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据《汉书·郊祀志》:“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此际任左徒的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谓君臣相得。因此,言《九歌》是屈子为国君修饰润色,欲以却退秦师,也信而有征。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目的,以西周王官礼乐作为标准删编《诗经》。结果是,不仅十五个诸侯血缘族团的颂诗、史诗,以及十五国之外的民歌被删除,甚至进一步引领时代的理性自觉,“不语怪力乱神”,将原本丰富的巫术神灵、图腾神话作了历史化改造,而失去了天国神灵的浪漫气息。但楚氏族带着北方夷夏原始巫术宗教文化,反倒与当地固有的苗民巫风习俗相融合,而得以持续发扬。屈原既“博闻强志”,深知楚族及夷夏古族的远古历史文化,又担任左徒与三闾大夫这两个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的职位,最终造就了《九歌》特别的原始文化。《九歌》是我们认识远古部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下列陈述,不能解释屈原编组《九歌》原因的一项是______。
    A.屈原对楚族及夷夏古族的历史文化关系了解深入
    B.屈原担任左徒与三闾大夫
    C.西周时的宗法等级制、家族世袭制等,到战国时代已土崩瓦解
    D.楚氏族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与当地固有的苗民巫风习俗相融合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一一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一一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一一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叩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维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来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

    ①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借鉴了中西诗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②《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

    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把《咏史诗二十首》看做20世纪的《天问》,把王国维看做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是因为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

    E.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 材料:据研究,屈原《九歌》诸篇原始底本的大致族属与时代能概括如下:《东皇太一》《东君》,源于五帝晚期海岱地区东夷集团虞舜族的《韶》乐;《河伯》《云中君》,源于夏代中原地区夏族禹启以来的《虬歌》;《大司命》《少司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生命生育祭歌颂诗;《湘君》《湘夫人》《山鬼》,长江中游楚地楚族流传久远的山川祭歌颂诗;《国殇》,流传于楚国的爱国战魂祭歌:《礼魂》,以上各篇共用的“乱辞”。在商代早中期以前,楚族的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在黄河中下游,且与夷、夏两集团有密切关系。神话传说中,楚人的远祖颛顼氏主要活动在海岱与中原地区,曾得到东夷集团的远祖少昊氏族的帮助。颛顼之后,有祝融八姓,亦与东夷少昊、重、黎、中原各族关系密切。为此,东夷集团《韶》乐、华夏集团《虬歌》,为楚族所熟悉,并为屈原整理《九歌》时有所保存。   而屈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师傅;又为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因此,屈原熟悉本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整理编组了《九歌》。本来,各血缘氏族部落只祭祀本族范围内的天体神、山川神和祖先神,相关的祭器、礼仪、乐舞歌辞也只限在本族内流传。此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然而,屈原还是将不同区域、族属、时代、内容的祭歌颂诗与楚国的《湘君》诸篇合编在一起了。这不是屈原冒天下之大不韪。西周盛行的体现血缘管理的井田制、宗法等级制、家族世袭制等,到春秋时代开始动摇,至战国时代则几乎瓦解——各诸侯相互征战,血缘纽带已被解构。因此,血缘基础上的“民不祀非族”“祀不越望”的规矩已不复存在。这样,屈原将不同族属的祭歌颂诗合编在一起,完成综合性的《九歌》,也就成为可能。   楚国发展到楚威王时,国力达到鼎盛。楚怀王即位,承父盛业,在苏秦游说之下,联合韩、魏等六国攻秦,是为合纵。当时的楚怀王意气风发,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据《汉书·郊祀志》:“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此际任左徒的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谓君臣相得。因此,言《九歌》是屈子为国君修饰润色,欲以却退秦师,也信而有征。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目的,以西周王官礼乐作为标准删编《诗经》。结果是,不仅十五个诸侯血缘族团的颂诗、史诗,以及十五国之外的民歌被删除,甚至进一步引领时代的理性自觉,“不语怪力乱神”,将原本丰富的巫术神灵、图腾神话作了历史化改造,而失去了天国神灵的浪漫气息。但楚氏族带着北方夷夏原始巫术宗教文化,反倒与当地固有的苗民巫风习俗相融合,而得以持续发扬。屈原既“博闻强志”,深知楚族及夷夏古族的远古历史文化,又担任左徒与三闾大夫这两个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的职位,最终造就了《九歌》特别的原始文化。《九歌》是我们认识远古部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一文段的核心内容是论______。
    A.《九歌》的形成
    B.《九歌》的来源
    C.屈原编组了《九歌》
    D.《九歌》的文化特色
  • 材料:据研究,屈原《九歌》诸篇原始底本的大致族属与时代能概括如下:《东皇太一》《东君》,源于五帝晚期海岱地区东夷集团虞舜族的《韶》乐;《河伯》《云中君》,源于夏代中原地区夏族禹启以来的《虬歌》;《大司命》《少司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生命生育祭歌颂诗;《湘君》《湘夫人》《山鬼》,长江中游楚地楚族流传久远的山川祭歌颂诗;《国殇》,流传于楚国的爱国战魂祭歌:《礼魂》,以上各篇共用的“乱辞”。在商代早中期以前,楚族的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在黄河中下游,且与夷、夏两集团有密切关系。神话传说中,楚人的远祖颛顼氏主要活动在海岱与中原地区,曾得到东夷集团的远祖少昊氏族的帮助。颛顼之后,有祝融八姓,亦与东夷少昊、重、黎、中原各族关系密切。为此,东夷集团《韶》乐、华夏集团《虬歌》,为楚族所熟悉,并为屈原整理《九歌》时有所保存。   而屈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师傅;又为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因此,屈原熟悉本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整理编组了《九歌》。本来,各血缘氏族部落只祭祀本族范围内的天体神、山川神和祖先神,相关的祭器、礼仪、乐舞歌辞也只限在本族内流传。此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然而,屈原还是将不同区域、族属、时代、内容的祭歌颂诗与楚国的《湘君》诸篇合编在一起了。这不是屈原冒天下之大不韪。西周盛行的体现血缘管理的井田制、宗法等级制、家族世袭制等,到春秋时代开始动摇,至战国时代则几乎瓦解——各诸侯相互征战,血缘纽带已被解构。因此,血缘基础上的“民不祀非族”“祀不越望”的规矩已不复存在。这样,屈原将不同族属的祭歌颂诗合编在一起,完成综合性的《九歌》,也就成为可能。   楚国发展到楚威王时,国力达到鼎盛。楚怀王即位,承父盛业,在苏秦游说之下,联合韩、魏等六国攻秦,是为合纵。当时的楚怀王意气风发,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据《汉书·郊祀志》:“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此际任左徒的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谓君臣相得。因此,言《九歌》是屈子为国君修饰润色,欲以却退秦师,也信而有征。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目的,以西周王官礼乐作为标准删编《诗经》。结果是,不仅十五个诸侯血缘族团的颂诗、史诗,以及十五国之外的民歌被删除,甚至进一步引领时代的理性自觉,“不语怪力乱神”,将原本丰富的巫术神灵、图腾神话作了历史化改造,而失去了天国神灵的浪漫气息。但楚氏族带着北方夷夏原始巫术宗教文化,反倒与当地固有的苗民巫风习俗相融合,而得以持续发扬。屈原既“博闻强志”,深知楚族及夷夏古族的远古历史文化,又担任左徒与三闾大夫这两个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的职位,最终造就了《九歌》特别的原始文化。《九歌》是我们认识远古部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依据文段,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东皇太一》保留了一定的《韶》乐内容
    B.《九歌》是不同区域、族属、时代、内容条歌颂诗的组合
    C.《九歌》的编组没有蕴含政治意图
    D.《九歌》的浪漫气息与当地苗民的巫风习俗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材料:据研究,屈原《九歌》诸篇原始底本的大致族属与时代能概括如下:《东皇太一》《东君》,源于五帝晚期海岱地区东夷集团虞舜族的《韶》乐;《河伯》《云中君》,源于夏代中原地区夏族禹启以来的《虬歌》;《大司命》《少司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生命生育祭歌颂诗;《湘君》《湘夫人》《山鬼》,长江中游楚地楚族流传久远的山川祭歌颂诗;《国殇》,流传于楚国的爱国战魂祭歌:《礼魂》,以上各篇共用的“乱辞”。在商代早中期以前,楚族的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在黄河中下游,且与夷、夏两集团有密切关系。神话传说中,楚人的远祖颛顼氏主要活动在海岱与中原地区,曾得到东夷集团的远祖少昊氏族的帮助。颛顼之后,有祝融八姓,亦与东夷少昊、重、黎、中原各族关系密切。为此,东夷集团《韶》乐、华夏集团《虬歌》,为楚族所熟悉,并为屈原整理《九歌》时有所保存。   而屈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师傅;又为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因此,屈原熟悉本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整理编组了《九歌》。本来,各血缘氏族部落只祭祀本族范围内的天体神、山川神和祖先神,相关的祭器、礼仪、乐舞歌辞也只限在本族内流传。此即“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然而,屈原还是将不同区域、族属、时代、内容的祭歌颂诗与楚国的《湘君》诸篇合编在一起了。这不是屈原冒天下之大不韪。西周盛行的体现血缘管理的井田制、宗法等级制、家族世袭制等,到春秋时代开始动摇,至战国时代则几乎瓦解——各诸侯相互征战,血缘纽带已被解构。因此,血缘基础上的“民不祀非族”“祀不越望”的规矩已不复存在。这样,屈原将不同族属的祭歌颂诗合编在一起,完成综合性的《九歌》,也就成为可能。   楚国发展到楚威王时,国力达到鼎盛。楚怀王即位,承父盛业,在苏秦游说之下,联合韩、魏等六国攻秦,是为合纵。当时的楚怀王意气风发,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据《汉书·郊祀志》:“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此际任左徒的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谓君臣相得。因此,言《九歌》是屈子为国君修饰润色,欲以却退秦师,也信而有征。   孔子以维护周礼为目的,以西周王官礼乐作为标准删编《诗经》。结果是,不仅十五个诸侯血缘族团的颂诗、史诗,以及十五国之外的民歌被删除,甚至进一步引领时代的理性自觉,“不语怪力乱神”,将原本丰富的巫术神灵、图腾神话作了历史化改造,而失去了天国神灵的浪漫气息。但楚氏族带着北方夷夏原始巫术宗教文化,反倒与当地固有的苗民巫风习俗相融合,而得以持续发扬。屈原既“博闻强志”,深知楚族及夷夏古族的远古历史文化,又担任左徒与三闾大夫这两个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的职位,最终造就了《九歌》特别的原始文化。《九歌》是我们认识远古部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假如按照“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原则,屈原能够加工、编辑的诗歌是______。
    A.《东皇太一》
    B.《河伯》
    C.《大司命》
    D.《山鬼》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