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中学 > 高中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自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1919年)

(1)“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三国改革对三国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尽管改革失败,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近代西方民权思想相比,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何显著特征?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  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  ]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 1937年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距离实现共产主义很远,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妄想在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初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当前的目标首先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与孙中山先生所遗留的三民主义在现阶段真正实施起来,没有什么不兼容的地方。”对这一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明显的兼容性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C.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将来会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D.中共现阶段的革命目标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没有原则冲突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民国初年,孙中山针对民众出现的放弃理想社会的思想,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是

    [   ]

    A、“知易行难”学说  B、“知难行易”学说 C、“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 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两种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