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学历教育 > 成考 > 问题详情
问题详情

近些年,关于缅甸琥珀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如在琥珀中发现了样子古怪的陷阱蚂蚁,全新的昆虫类群――奇翅目,以及反鸟类的翅膀等。现在,琥珀里竟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一小截恐龙尾巴。这块琥珀可以被小孩轻松地攥在手心里,琥珀里的这截尾巴很短,完全展开后只有约6厘米长,估计尾巴的主人身长也只有18厘米多,是一条非常迷你的幼体小恐龙。那么,仅凭短短的一小截尾巴,研究人员如何鉴定出它是属于恐龙的呢?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通常不会为了取出琥珀里的样本而破开琥珀。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样本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损毁的风险很大。好在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CT)和同步辐射等技术,可以对样本进行无损检测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样本的表面形态,而且能透过浓密的羽毛获取样本内部的结构特征,分辨率极高。经过无损扫描处理后,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样本进行三维建模。根据扫描重建的三维图像,研究团队发现,这条只有6厘米长的尾巴至少含有9节尾椎,尾椎骨形态与反鸟等古鸟类明显不同;其椎骨腹面存在明显的沟槽结构,与典型的非鸟恐龙类似。我们推测,尾巴的主人应该属于手盗龙类。人们对恐龙有着怎样的印象?在影视作品中,绝大部分恐龙以覆盖着粗糙皮肤的形象出场。如今,通过这截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我们第一次看到如此生动的恐龙组织——羽毛,从而印证了之前古生物学家关于世界上存在过带羽毛的恐龙的推断。这些羽毛相当蓬松,扫描得到的三维图像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尾巴上羽毛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羽毛的细节:与现代鸟类羽轴两侧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不同,原始的恐龙羽毛是左右对称的,而且与现代鸟类羽毛的分又方式也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已经能大致勾画出从恐龙到鸟的羽毛演化过程。最初的羽毛是单根的丝状毛,之后出现了丛生的毛。接下来,这些丛生的毛要么产生分叉,要么变成一根羽轴上的小枝。总之,演化的分歧产生了。之后,更复杂的结构出现了——羽轴两侧不仅对称地分出小枝,小枝也分出更小一级的羽小枝。这次发现的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就处于这个演化过程中。再往后,羽毛继续演化,各种不对称分支逐渐出现,直到现代鸟类的羽轴两侧的小枝不再等长对称,形成了左右不对称的羽毛。因此,保存在琥珀中的这截恐龙尾巴不仅体现了羽毛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印证了这些羽毛的古老性。这截尾巴经历了约9900万年的时间,其中的DNA已经高度降解,无法提供有意义的DNA片段了,人们不可能借此复活恐龙。但是,研究团队采用同步辐射装置的X射线荧光成像法获得了尾椎化石断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图,其中80%以上的铁元素为二价铁离子,这应该是血红蛋白的遗迹。也就是说,我们将来有可能对其残存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据《大自然》2017年第3期冉浩撰文)对第三段中描述的“羽毛演化过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羽毛是丛生的,之后产生分叉或小枝

B.最初的羽毛是单根的,之后产生对称状丝毛

C.羽毛演化过程,表现为羽枝不断分化的过程

D.琥珀中的恐龙尾巴见证了羽毛演化的全过程

未找到的试题在搜索页框底部可快速提交,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查看可解决状态。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在我的记忆中,写信是14岁那年开始的秘密。那个时候,我的身体与心绪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闭塞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让我找不到人交谈,和班上的同学、代课老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在寂寞中渴望与远方交流。可远方太远,我怎么也够不着,除了止不住的无边想象,唯一能接触的就是收音机里播出的“文艺听众之家”节目。星星与萤火虫出没的夏夜,我时常躺在屋外草地的凉席上,头枕微风,微闭双眼,闻着丝瓜藤里的花香,一直听到入梦,最后空气中只剩下收音机哗哗啦啦的电流声。第二天,受到父亲严厉责备,才知他又一次把我从地上扛回了家。在那档定期播出的文艺节目里,我听到太多来自远方的心声。我发现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山村,也有如我一般寂寞的人。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我羡慕主持人念到的那些有故事的写信者,我认真地记下了他们的通信地址。我迷恋上了聆听别人的故事,迫切希望主持人念到我的信,让远方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心声。可写信者太多太多,每期的节目里,最终盼来的只有失望。我想一定是我的字不够好,我的故事没有别人的精彩,我的表达还没有得到主持人的认可,也难以打动听众。总之,我的水平比那些被念到的写信者低。有点自卑,但从未放弃自己。我下决心要写得更好,便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次又一次在纸上诉说心中的故事。除了写给电台的节目组,我还写给那些通过电波感动我的人。他们有的是常年拖着军需物资在川藏线上奔跑的汽车兵,有的是在山沟沟里支教的小学教师,有的是小镇上输液器厂的女工,还有在监狱里服刑的年老的犯人。从铺开信笺,到酝酿情感,再到将字落入方格里。每一封信写好,我都会反复地念上几遍,模仿主持人在优美的背景音乐里念。只是我念的背景,是一盏沉默的煤油灯和屋角上硕大无朋的蜘蛛网,背景音乐则是窗前蛐蛐儿的不停叫嚷声。只要感觉哪些地方念着不舒服,我便撕了重写,然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妥当,猜想对方读了我的信是怎样一种心情。我对写信的认真,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文。因为我知道,当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我就把心交给了远方,生怕读信者嫌弃我不够水平,没有文采,甚至认为我表达心绪太幼稚而拒绝给我回信。我就在这样的表达与发现中开始了作文,我就在这样的等待与徘徊中靠近了写作。每当收到一封回信,我就觉得是自己写作的成功,是自己的信打动了别人。越来越多的回信让我更加自信。直到有一天,我的信在电台里播出,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当主持人口中念出“接下来,我们欣赏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金台乡虎榜村十二组凌仕江寄来的信,标题叫《乡村男孩》……”当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圆润而磁性的声音开始念出我的心声。我捧着咚咚乱跳的心儿,一个人跑进屋里,把自己偷偷藏起来。我怎么也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山村里喜欢听广播节目的人,都听到了自己耳熟能详的生活与地名,他们纷纷跑来,大声地问父亲,是你家小路写的吗?刚才你听见了吗?真的是他写的吗?太不简单了!父亲懒得看他们一眼,只顾干自己的活,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朝我铺天盖地卷来。他们告诉我,被我的信感动了。收信与回信,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作业”。每当听见邮递员在山坡上喊我名字的时候,我就会突然感觉自己再也不寂寞了……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倾听我的故事。历经文字伴随的岁月长旅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就是最初的写信时光为我的写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前期的微量元素。我的写作是从写信开始的。这看似黑白电影里的一节生活小插曲,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写作,从内心的需要出发,你总可以找到共鸣!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给电台的信播出后,他说:“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2)为什么写信成为14岁少年“我”的秘密?试作简要分析。(3)“我”听收音机和念自己写的信,分别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两种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最初的写信时光”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D.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 近些年,关于缅甸琥珀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如在琥珀中发现了样子古怪的陷阱蚂蚁,全新的昆虫类群――奇翅目,以及反鸟类的翅膀等。现在,琥珀里竟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一小截恐龙尾巴。这块琥珀可以被小孩轻松地攥在手心里,琥珀里的这截尾巴很短,完全展开后只有约6厘米长,估计尾巴的主人身长也只有18厘米多,是一条非常迷你的幼体小恐龙。那么,仅凭短短的一小截尾巴,研究人员如何鉴定出它是属于恐龙的呢?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通常不会为了取出琥珀里的样本而破开琥珀。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样本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损毁的风险很大。好在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CT)和同步辐射等技术,可以对样本进行无损检测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样本的表面形态,而且能透过浓密的羽毛获取样本内部的结构特征,分辨率极高。经过无损扫描处理后,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样本进行三维建模。根据扫描重建的三维图像,研究团队发现,这条只有6厘米长的尾巴至少含有9节尾椎,尾椎骨形态与反鸟等古鸟类明显不同;其椎骨腹面存在明显的沟槽结构,与典型的非鸟恐龙类似。我们推测,尾巴的主人应该属于手盗龙类。人们对恐龙有着怎样的印象?在影视作品中,绝大部分恐龙以覆盖着粗糙皮肤的形象出场。如今,通过这截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我们第一次看到如此生动的恐龙组织——羽毛,从而印证了之前古生物学家关于世界上存在过带羽毛的恐龙的推断。这些羽毛相当蓬松,扫描得到的三维图像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尾巴上羽毛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羽毛的细节:与现代鸟类羽轴两侧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不同,原始的恐龙羽毛是左右对称的,而且与现代鸟类羽毛的分又方式也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已经能大致勾画出从恐龙到鸟的羽毛演化过程。最初的羽毛是单根的丝状毛,之后出现了丛生的毛。接下来,这些丛生的毛要么产生分叉,要么变成一根羽轴上的小枝。总之,演化的分歧产生了。之后,更复杂的结构出现了——羽轴两侧不仅对称地分出小枝,小枝也分出更小一级的羽小枝。这次发现的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就处于这个演化过程中。再往后,羽毛继续演化,各种不对称分支逐渐出现,直到现代鸟类的羽轴两侧的小枝不再等长对称,形成了左右不对称的羽毛。因此,保存在琥珀中的这截恐龙尾巴不仅体现了羽毛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印证了这些羽毛的古老性。这截尾巴经历了约9900万年的时间,其中的DNA已经高度降解,无法提供有意义的DNA片段了,人们不可能借此复活恐龙。但是,研究团队采用同步辐射装置的X射线荧光成像法获得了尾椎化石断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图,其中80%以上的铁元素为二价铁离子,这应该是血红蛋白的遗迹。也就是说,我们将来有可能对其残存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据《大自然》2017年第3期冉浩撰文)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尾椎骨的长短,决定了尾巴主人是一种古鸟还是一种非鸟恐龙

    B.影视作品中大多数恐龙“覆盖着粗糙皮肤的形象”是不正确的

    C.“如此生动的恐龙组织”,形象地揭示了恐龙羽毛的特殊功用

    D.羽轴两侧是否对称,是带羽毛恐龙和现代鸟类的区别之一

  •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作是一对“双行星”。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 近些年,关于缅甸琥珀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如在琥珀中发现了样子古怪的陷阱蚂蚁,全新的昆虫类群――奇翅目,以及反鸟类的翅膀等。现在,琥珀里竟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一小截恐龙尾巴。这块琥珀可以被小孩轻松地攥在手心里,琥珀里的这截尾巴很短,完全展开后只有约6厘米长,估计尾巴的主人身长也只有18厘米多,是一条非常迷你的幼体小恐龙。那么,仅凭短短的一小截尾巴,研究人员如何鉴定出它是属于恐龙的呢?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通常不会为了取出琥珀里的样本而破开琥珀。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样本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损毁的风险很大。好在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CT)和同步辐射等技术,可以对样本进行无损检测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样本的表面形态,而且能透过浓密的羽毛获取样本内部的结构特征,分辨率极高。经过无损扫描处理后,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样本进行三维建模。根据扫描重建的三维图像,研究团队发现,这条只有6厘米长的尾巴至少含有9节尾椎,尾椎骨形态与反鸟等古鸟类明显不同;其椎骨腹面存在明显的沟槽结构,与典型的非鸟恐龙类似。我们推测,尾巴的主人应该属于手盗龙类。人们对恐龙有着怎样的印象?在影视作品中,绝大部分恐龙以覆盖着粗糙皮肤的形象出场。如今,通过这截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我们第一次看到如此生动的恐龙组织——羽毛,从而印证了之前古生物学家关于世界上存在过带羽毛的恐龙的推断。这些羽毛相当蓬松,扫描得到的三维图像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尾巴上羽毛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羽毛的细节:与现代鸟类羽轴两侧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不同,原始的恐龙羽毛是左右对称的,而且与现代鸟类羽毛的分又方式也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已经能大致勾画出从恐龙到鸟的羽毛演化过程。最初的羽毛是单根的丝状毛,之后出现了丛生的毛。接下来,这些丛生的毛要么产生分叉,要么变成一根羽轴上的小枝。总之,演化的分歧产生了。之后,更复杂的结构出现了——羽轴两侧不仅对称地分出小枝,小枝也分出更小一级的羽小枝。这次发现的保存在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就处于这个演化过程中。再往后,羽毛继续演化,各种不对称分支逐渐出现,直到现代鸟类的羽轴两侧的小枝不再等长对称,形成了左右不对称的羽毛。因此,保存在琥珀中的这截恐龙尾巴不仅体现了羽毛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印证了这些羽毛的古老性。这截尾巴经历了约9900万年的时间,其中的DNA已经高度降解,无法提供有意义的DNA片段了,人们不可能借此复活恐龙。但是,研究团队采用同步辐射装置的X射线荧光成像法获得了尾椎化石断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图,其中80%以上的铁元素为二价铁离子,这应该是血红蛋白的遗迹。也就是说,我们将来有可能对其残存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据《大自然》2017年第3期冉浩撰文)下列文中语句,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一小截恐龙尾巴

    B.琥珀里的恐龙尾巴

    C.带羽毛的恐龙

    D.羽毛的古老性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