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注意者”标签

注意者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  )。

A、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B、注意者的活动任务

C、知觉对象的特点

D、注意者的知识经验

查看答案

舞会上欢歌笑语,气氛热烈,只有某人神情严肃、沉默不语,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大家都注意到他。这种注意是由于

A、人们的兴趣

B、人们的习惯

C、人们的任务

D、被注意者的新异性

E、被注意者的强度

查看答案

杜甫之倾向于客观,得白居易等人继承,学者们已作过较多的论述,而李白及其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创作的主观化,注意者尚少,有待深入研究。

查看答案

“白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这反映出

A.科技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B.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C.南方成为当时文化中心

D.教育改变社会阶级构成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注意的范围说法错误的是()

A.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B.注意的范围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

C.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

D.注意者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查看答案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C.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查看答案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查看答案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

C.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D.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查看答案

阅读题干,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摘自茅盾《春蚕》

材料二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因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摘自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老通宝所处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翰笙对“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的误读
我认为我们可能误读丁我们的思想文化传统。很久以前就误读了,现在还在误读。
不是个别的,不光在国内,甚至不是少数,而是相当多的研究者都倾向认为: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还有的把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在中国,儒家就是传统。这样来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误读。
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竞放的时代,儒家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无所谓儒家中心。
秦朝,法家地位显赫,因此才有焚书坑儒,更谈不上儒家中心。
西汉,西汉前期倡黄老之术,“王霸道杂之”;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地位始有所改变。但董仲舒试图用阴阳五行的观点诠释儒家,实际上是变了味的儒学。
东汉,佛教传人,道教始兴,刚刚确立但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的儒家地位,遇到了异教旁门的挑战。
魏晋时期,那是玄学的时代。
南北朝,佛教大盛,道教方炽,儒家退为守势。
隋朝和唐朝,特别是唐朝,那是个大文化的时代,兼容并蓄,无所不包;但思想文化方面居优胜的是佛家和道家,不是儒家。
宋、明出现理学和心学,既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又是儒家思想的转型。准确地说,是儒、道、释、庄、玄、禅各种思想彼此交融、互相吸纳的结果。
清朝,一开始打乱了传统,后来又修补传统;既尊儒,又奴儒、坑儒。即便是号称盛世的康、乾时期,在经济上、军事上、版图上,是世界一流大国;文化上,也是十足的小国心态。反儒学潮流,在清一代,始终没有停止过。
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来不是单独哪一家哪一派的天下。儒家中心说解释不了历史。儒家即传统是对传统的误读。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繁盛、昌明、活跃的时期,都是各种思想竞争、融会、兼容、并立的时期。这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中国文化精神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把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消融得无碍无隔,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思想,而是各种思想的合力,铸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
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与消解能力,是无与伦比的。《易经》上说:“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又说:“物相杂,故曰文。”这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绝好概括。这种精神属于中国文化整体,绝非儒家一家一派所能代表。
问题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了对传统的误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着眼,把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是重要原因。制度虽然是文化的派生物,是一定文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但制度是暂时的,文化是永久的。制度,包括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完善性;文化的本性则追求完美,不仅属于一个国家,而且属于全人类。过时的制度可以推翻,但不能推翻文化。文化传统有断而相续的特性,永远割不断。陈寅恪先生曾说:“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有不如佛道二教者。”这真是通史明变的大判断,惜时人鲜有注意者。
总之,破除儒家即传统的儒家中心说,把一定的思想和一定的制度区分开来,是两个关键。在认知上解决两个问题,可以走向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读,并进而求得正确,为恢复和重建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会通三教、兼容百家,无所不包括、无所不师承的博大而恢弘的精神铺设条件。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对文化传统的误读”的一项是:
A.认为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B.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实就是指儒家思想文化
C.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即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历史
D.认为儒家学说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人们的生活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