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外来工”标签

外来工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所在的城市政府,一方面需要外来工为当地的GDP做贡献,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又不把这部分人员的失业数量统计在当地政府的"账本”上,成了甲地企业倒闭,乙地政府接收安置失业人员。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A.认为文段所述现象是合理的

B.认为文段所述现象是中国的特色

C.没有对文段所述内容表态

D.认为文段所述现象是不合理的

查看答案
①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戴先生的孩子在西安高考,给西安乃至陕西的孩子造成竞争压力②对此,有人批评户籍制度限制了公民的高考权利,毋庸置疑,户籍樊篱确实应该拆除③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有关教育公平的沉重话题。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相对公平还是有的④但是我认为,在高考权利的问题上,户籍限制并非问题的根本⑤其实,高考无门并非一地独有的风景,有的地方即使允许外来工随迁子女参加高考,也只允许他们报考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⑥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招生体制公平合理了,谁还会刻意搞高考移民呢将上述6个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⑤③④①⑥B.⑤②③①④⑥C.②④①③⑤⑥D.⑤②④③①⑥
查看答案

第45-47题为套题:2007年东莞市养老、医疗、失业三险捆绑参保,参保农民工超过180万人。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2007年东莞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占参保农民工总数的1/3。2008年底的排队退保现象与往年并无不同,只要社保转移和接续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那么每年年底的外来工退保潮就不会消退。2010年1月1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对我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和养老保险制度转移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人口流动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人口流动会导致流动人口迁入后的城市养老保险问题②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后导致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③迁入地年轻人口增加,在参加养老保险前提下,会改善迁入地的抚养比状况④人口流动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和削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国际金融报》报道: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0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据此完成3题。

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2.30 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海运便利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

[   ]

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查看答案

案例: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XX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XX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XX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问题?(2)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有哪些?本案例中涉及到哪些主体?

查看答案
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O万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P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人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人政府政策议程的。
查看答案
材料全屏

  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21

【分析题】

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查看答案

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设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燕湖。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2.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弦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人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查看答案
1.2008年夏天,上海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他们》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息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2.11岁的湖北小姑娘兰兰几年前跟着打工的父母,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因为交不起借读费,再加上公办学校学位满了,兰兰一直无法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无奈之下,今年春天父母又让她回到老家上学。兰兰又从流动人口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过起了跟父母“分居”的日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堪称和平时期人类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难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趋势。据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另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6年暑假前,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计36万余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靠着低廉的收费、简单的入学手续、地处农民工聚集地等优势,打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然而,校舍、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使其成为有关部门取缔的对象。
  对于城市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是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在经历多次“取缔风暴”之后,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依然呈攀升趋势。
  打工子弟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市场的需求”。日前,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北京6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00名学生和68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打工子弟学校”,受调查的家庭中有79.7%是夫妻双方在外地打工,67.2%因家中无人照顾和43.3%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城市接受教育。
  几乎所有受访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但问起如果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父母将如何安置孩子时,超过50%的人表示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为何家长放弃送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呢?为什么不选公办学校?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67.7%的人因“公办学校不招收外地进京人员子女”和“孩子在公办学校受歧视”而被迫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答案似乎与国家政策不一致,却是真实情况。”“打工妹之家”干事焦方凤长期负责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据她了解,公立学校限于校舍面积、教师数量等问题,首先要保证本地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于是设立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数量,如“入学资格考试”中语文、数学要达到90分以上,家长要出具“五证”——户口本、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以及成为潜规则的“赞助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些社会成本,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便成为一种奢望。
4.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共有四十多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将外来工子女逐步吸纳进公办学校,但是目前政策落实还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推进。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目前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农村入学免借读费,在广州城市入读义务教育需缴纳500元/月的借读费。广州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43.025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其中近30万分布在各类民办学校,只有约1/3在公办学校就读。如果将这30万学生“消化”掉,至少还需要新建几百所公办学校,学校用地、师资等都成问题,决定了这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
  5.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少年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接受教育:一部分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形式。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儿童少年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少年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全国大约有70%的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的公办中小学借读,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杭州市区流动儿童少年有66%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但即使这些流动儿童能在城里的公办学校上学,他们也只能属于借读生,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仍然有所区别。
  另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些人一旦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得较快。
  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由于在城市正规学校借读需要缴纳昂贵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这类学校。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就读这些学校主要原因是其收费低廉,上海有三十多万流动儿童少年在由外来人员举办的五百多所简易学校中学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这两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是我国的公民,也应享有和当地人一样无条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正义和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心和重视。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权利平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平等权是种种平等权的一种,它的价值根基是人格尊严,反对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视性对待,这首先就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平等;其次是机会均等;再次是享受国家提供的平等的教育设施。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中等教育;城市人口虽大大少于农村,城市教育投入却高于农村,教育资源也较丰富。
  6.随着流动人口的出现,许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大规模地出现。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但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情况: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偏低,因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为流动人口子女所提供的义务教育水平往往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具备办学资质,有些教师文化程度低,无教师资格证书。如有个小学教师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而让他教小学一年级。如此情况难以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教学质量。这些学校大部分条件相当简陋,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甚至是仓库、公房等。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材采用
查看答案

二、给定资料

1.2008年夏天,上海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他们》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2.11岁的湖北小姑娘兰兰几年前跟着打工的父母,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因为交不起借读费,再加上公办学校学位满了.兰兰一直无法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无奈之下.今年春天父母又让她回到老家上学。兰兰又从流动人口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过起了跟父母“分居”的日子。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堪称和平时期人类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难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趋势。据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另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6年暑假前,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计36万余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靠着低廉的收费、简单的入学手续、地处农民工聚集地等优势,打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然而,校舍、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使其成为有关部门取缔的对象。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在经历多次“取缔风暴”之后,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依然呈攀升趋势。

打工子弟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市场的需求”。日前,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北京6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00名学生和68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打工子弟学校”,受调查的家庭中有79.7%是夫妻双方在外地打工,67.2%因家中无人照顾和43.3%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城市受教育。

几乎所有受访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但问起如果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父母将如何安置孩子时,超过50%的人表示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为何家长放弃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呢?为什么不选公办学校?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67.7%的人因“公办学校不招收外地进京人员子女”和“孩子在公办学校受歧视”而被迫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答案似乎与国家政策不一致,却是真实情况。”“打工妹之家”有关人士长期负责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据了解,公办学校限于校舍面积、教师数量等问题,首先要保证本地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于是设立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数量,如“入学资格考试”中语文、数学要达到90分以上.家长要出具“五证”——户口本、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以及成为潜规则的“赞助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些社会成本,送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便成为一种奢望。

4.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共有四十多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将外来工子女逐步吸纳进公办学校,但是目前政策落实还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推进。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目前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农村入学免借读费,在广州城市人读义务教育需缴纳500元阴的借读费。广州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43.025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其中近30万分布在各类民办学校,只有约1/3在公办学校就读。如果将这30万学生“消化”掉.至少还需要新建几百所公办学校,学校用地、师资等都成问题,决定了这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

5.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少年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接受教育:一部分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形式。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儿童少年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少年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全国大约有70%的流动儿童少年在流人地的公办中小学借读,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杭州市区流动儿童少年有66%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但即便这些流动儿童能在城里的公办学校上学,他们也只能属于借读生.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仍然有所区别。

另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些人一旦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

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由于在城市正规学校借读需要缴纳昂贵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这类学校。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就读这些学校主要原因是其收费低廉,上海有三十多万流动儿童少年在由外来人员举办的五百多所简易学校中学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这两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是我国的公民.也应享有和当地人一样无条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正义和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心和重视。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权利平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平等权是多种平等权中的一种,它的价值根基是人格尊严,反对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视性对待,这首先就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平等;其次是机会均等;再次是享受国家提供的平等教育设施。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中等教育;城市人口虽大大少于农村,但是城市教育投人却高于农村,教育资源也较丰富。

6.随着流动人口的出现,许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大规模地出现。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但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情况: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偏低.因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为流动人口子女所提供的义务教育水平往往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具备办学资质,有些教师文化程度低.无教师资格证书。如有个小学教师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而让他教小学一年级。如此情况难以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质量。这些学校大部分条件相当简陋,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甚至是仓库、公房等。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材采用各地不统

查看答案

二、给定资料

1.2008年夏天,上海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他们》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2.11岁的湖北小姑娘兰兰几年前跟着打工的父母,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因为交不起借读费,再加上公办学校学位满了.兰兰一直无法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无奈之下.今年春天父母又让她回到老家上学。兰兰又从流动人口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过起了跟父母“分居”的日子。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堪称和平时期人类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难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趋势。据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另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6年暑假前,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计36万余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靠着低廉的收费、简单的入学手续、地处农民工聚集地等优势,打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然而,校舍、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使其成为有关部门取缔的对象。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在经历多次“取缔风暴”之后,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依然呈攀升趋势。

打工子弟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市场的需求”。日前,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北京6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00名学生和68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打工子弟学校”,受调查的家庭中有79.7%是夫妻双方在外地打工,67.2%因家中无人照顾和43.3%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城市受教育。

几乎所有受访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但问起如果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父母将如何安置孩子时,超过50%的人表示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为何家长放弃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呢?为什么不选公办学校?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67.7%的人因“公办学校不招收外地进京人员子女”和“孩子在公办学校受歧视”而被迫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答案似乎与国家政策不一致,却是真实情况。”“打工妹之家”有关人士长期负责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据了解,公办学校限于校舍面积、教师数量等问题,首先要保证本地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于是设立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数量,如“入学资格考试”中语文、数学要达到90分以上.家长要出具“五证”——户口本、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以及成为潜规则的“赞助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些社会成本,送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便成为一种奢望。

4.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共有四十多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将外来工子女逐步吸纳进公办学校,但是目前政策落实还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推进。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目前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农村入学免借读费,在广州城市人读义务教育需缴纳500元阴的借读费。广州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43.025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其中近30万分布在各类民办学校,只有约1/3在公办学校就读。如果将这30万学生“消化”掉.至少还需要新建几百所公办学校,学校用地、师资等都成问题,决定了这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

5.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少年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接受教育:一部分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形式。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儿童少年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少年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全国大约有70%的流动儿童少年在流人地的公办中小学借读,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杭州市区流动儿童少年有66%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但即便这些流动儿童能在城里的公办学校上学,他们也只能属于借读生.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仍然有所区别。

另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些人一旦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

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由于在城市正规学校借读需要缴纳昂贵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这类学校。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就读这些学校主要原因是其收费低廉,上海有三十多万流动儿童少年在由外来人员举办的五百多所简易学校中学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这两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是我国的公民.也应享有和当地人一样无条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正义和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心和重视。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权利平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平等权是多种平等权中的一种,它的价值根基是人格尊严,反对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视性对待,这首先就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平等;其次是机会均等;再次是享受国家提供的平等教育设施。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中等教育;城市人口虽大大少于农村,但是城市教育投人却高于农村,教育资源也较丰富。

6.随着流动人口的出现,许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大规模地出现。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但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情况: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偏低.因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为流动人口子女所提供的义务教育水平往往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具备办学资质,有些教师文化程度低.无教师资格证书。如有个小学教师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而让他教小学一年级。如此情况难以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质量。这些学校大部分条件相当简陋,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甚至是仓库、公房等。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材采用各地不统一,缺

查看答案
1.2008年夏天,上海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他们》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于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于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2.11岁的湖北小姑娘兰兰几年前跟着打工的父母,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因为交不起借读费,再加上公办学校学位满了,兰兰一直无法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无奈之下,今年春天父母又让她回到老家上学。兰兰又从流动人口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过起了跟父母"分居"的日子。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堪称和平时期人类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难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3.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流动人口出现"家庭化"趋势。据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另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6年暑假前,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计36万余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靠着低廉的收费、简单的入学手续、地处农民工聚集地等优势,打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然而,校舍、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使其成为有关部门取缔的对象。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子女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而选择到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在经历多次"取缔风暴"之后,打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依然呈攀升趋势。
打工子弟学校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市场的需求"。日前,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针对北京6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00名学生和68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打工子弟学校",受调查的家庭中有79.7%是夫妻双方在外地打工,67.2%因家中无人照顾和43.3%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城市受教育。
几乎所有受访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但问起如果打工子弟学校被取消,父母将如何安置孩子时,超过50%的人表示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为何家长放弃送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呢为什么不选公办学校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67.7%的人因"公办学校不招收外地进京人员子女"和"孩子在公办学校受歧视"而被迫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答案似乎与国家政策不一致,却是真实情况。…打工妹之家"有关人士长期负责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据了解,公办学校限于校舍面积、教师数量等问题,首先要保证本地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资源,于是设立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数量,如"入学资格考试"中语文、数学要达到90分以上,家长要出具"五证"--户口本、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以及成为潜规则的"赞助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些社会成本,送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便成为一种奢望。
4.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共有四十多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将外来工子女逐步吸纳进公办学校,但是目前政策落实还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推进。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目前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农村入学免借读费,在广州城市入读义务教育需缴纳500元/月的借读费。广州市教育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43.025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市各类中小学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其中近30万分布在各类民办学校,只有约1/3在公办学校就读。如果将这30万学生"消化"掉,至少还需要新建几百所公办学校,学校用地、师资等都成问题,决定了这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
5.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少年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接受教育:一部分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是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形式。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儿童少年自发借读。学校安排儿童少年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全国大约有70%的流动儿童少年在流人地的公办中小学借读,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杭州市区流动儿童少年有66%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但即便这些流动儿童能在城里的公办学校上学,他们也只能属于借读生,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仍然有所区别。
另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些人一旦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
还有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由于在城市正规学校借读需要缴纳昂贵的教育费用,所以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这类学校。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就读这些学校主要原因是其收费低廉,上海有三十多万流动儿童少年在由外来人员举办的五百多所简易学校中学习。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这两个墓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是我国的公民,也应享有和当地人一样五条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正义和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心和重视。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权利平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平等权是多种平等权中的一种,它的价值根基是人格尊严,反对任何在教育方面的歧视性对待,这首先就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平等;其次是机会均等;再次是享受国家提供的平等教育设施。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中等教育;城市人口虽大大少于农村,但是城市教育投入却高于农村,教育资源也较丰富。
6.随着流动人口的出现,许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大规模地出现。从学校内部管理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已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化趋势。市场竞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强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的动力,并有可能促进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但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情况:学校的师资来源是流出地的教师,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偏低,因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为流动人口子女所提供的义务教育水平往往不高。有些学校甚至不具备办学资质,有些教师文化程度低,无教师资格证书。如有个小学教师本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而让他教小学一年级。
如此情况难以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质量。这些学校大部分条件相当简陋,教室采光、通风不好,有些甚至是仓库、公房等。教室面积、课桌椅等不合要求,厕所、饮用水、饮食卫生存在隐患,不少学校操场、体育设施都缺乏,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材采用各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教材管理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还有是经费短缺,学生的常见
查看答案
给定资料
1.近期,佛山一对小夫妻因为帮外来工购买火车票被刑拘,警方称两人将在看守所度过春节。但这对小夫妻在网上几乎得到了一边倒的支持,并有律师组成"围观团"对此事进行大规模的"品头论足"。记者了解到,被收缴火车票,均是附近外来务工人员购买的春节回家车票,以硬座票与无座票为主。
这对小夫妻的行为被警方定性为倒卖火车票,一共查获了车票212张,票面价值35402元。警方表示,根据刑法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票面数额在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获利数额在2000元以上的,即构成"倒卖车票情节严重"。这一规定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倒卖车票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第1条。且不论这个14年前出台的司法解释在金额认定上是否跟得上时代,小夫妻的行为能算"倒卖"吗?往年的黄牛党可是先在手里捏着许多火车票,然后上百上百地加价卖给有需求的人。而这对夫妻先和需要买票的农民工约定好,然后根据其购票意愿代买。事实上,这对夫妇遵循诚信原则,约定好代为跑腿取票收10元,外来务工人员自己去取票只收5元,并无证据显示他们拿到票后又增加要价。而那被收缴的212张火车票也能证明他们履行了对委托人的承诺。不少律师指出,这对夫妻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其实是委托代理关系,买卖双方两厢情愿,10元应属合理劳动报酬。
为什么这么多人找小夫妻代购?当然是需求。网购火车票这样"时髦"的事情,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真的是烫手山芋,用户注册、旅客信息、选择车票、提交订单、网上支付……更不用说网上"排队"或者不停刷新。有公共图书馆专门开辟"帮兄弟购票读者专区",帮外来工网购火车票。但是即使在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即使在网速很快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仍然手忙脚乱,而网络达人们整理出来的网络购票秘籍,对他们中的多数人而言无疑是"天书"。许多人只能看着自己的票顷刻就被"秒杀"干着急。可是现行的订票制度却偏偏把他们推向绝路,网络与电话订票要比车站、代售点早发售两天,去车站排队没用了。
铁路有关部门规定,自2013年1月4日起,火车票互联网、电话订票预售期延长至20天,代售点和车站部分售票窗口预售期延长至18天。而车站和代售点其实并没有预留一部分票来卖。例如,广铁集团的官网就表态:代售点和集中售取票点的车票预售期均为18日,且共享同一票库,所有售票功能一致,主要发售互联网购票和电话订票后剩余的车票。天津方面也称,一旦"电订""网订"售光,车站也就基本没票了。
铁道部提倡农民工电话订票。可电话订票甚至比网络订票还要复杂,要通过电话输入乘车日期、验证码、车次,这让很多人晕晕乎乎。当然,最麻烦的还是电话打不通,因为容量有限。铁道部的官方信息是"目前电话订票容量已经扩大到11.6万线,比重虽然不大,但更加适应农民工旅客"。而在1月4日发售的车票中,网络占比40%,电话只占6%。
铁道部的确推出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优惠,主要是提前团购火车票。不过,这对大部分人并不适用,因为这需要企业出面和铁路部门签订协议,有的地方对企业还有门槛要求,如广铁集团的规定就是,用工规模不少于100人,申报节前相同乘车日期、发站、到站车票每批次不少于20张的企业。即使抛开企业够不够资质、肯不肯出面等问题,农民工也不可能提前一两个月就能把回乡日期定下来。
有人认为,"代网购"是在弥补铁路公益性的缺失,刑拘是在断农民工自助的路子。小夫妻并非个案,在南昌,许多农民工都找一个小店老板帮忙在网上订火车票,还不忘留下几块钱的"辛苦费"。可当地铁路警察就说了,"按照规定,凡是对火车票票面金额加价超过5元出售的都属于倒票行为,凡是票贩子倒票被抓获3次以上,一律送劳动教养。"可是相关部门又是控制人流,又是大推高铁,又是推行网上购票……看上去,铁路好像和底层群体有一层隔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抓人"劳教"甚至刑拘,说不过去。这些人在填补有关部门的那部分公益性,凭什么让他们完全不求回报地服务呢?
2.近期,购买火车票几乎成为人们热议的第一话题。而通过网上各大商家提供的抢票软件进行购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抢票软件的出现让不少人在购不到票的窘境下看到了一丝希望。不过人们更为关心的是,通过抢票软件是否能真的能买到火车票。另外,通过抢票软件购票的公平性近来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某浏览器抢票专版自带的刷票扩展插件,提供了抢票功能,甚至推出了手机卫士"抢票"专版,可以实现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利用电话抢票。据介绍,该浏览器火车票抢票功能优化了算法,智能选择路由,控制刷票频度,已经帮助几百万用户抢到了火车票。
但也有人发现,"抢票软件"非"保票软件"。有网友就表示,自己通过某浏览器的抢票插件进行抢票,在网上"奋战"了5个小时之久,也没能抢到自己想要的火车票。该网友说:"5个小时都换不来一张票啊!回趟家就这么难!"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抢票插件不一定保证每个人都能购到火车票,但的确可以增加购票的成功几率。同时,抢票软件虽然有用,但其也加大了12306网站的服务器带宽压力甚至导致崩溃。另外,由于在使用抢票插件过程中用户会将个人信息录入,所以个人信息存在被盗的风险。
而对于抢票软件是否公平,是否合规,业界的看法并不相同。网上抢票的"插队说"和"便利说"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某认为,网络、电话售票渠道的开通,是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购票环境,而使用"抢票插件"就等于插队,破坏购票规则,加上软件本身的破坏性,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购票系统的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某表示,"真正的大规模的社会人群是普通公众,包括在外地务工、经商以及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人有相当数量,他们不仅不能获得这种技术的支持,甚至连上网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有的可能依靠电话去订票,有的可能依靠到窗口排队去订票,而这种技术支持对他们来说,是把他们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进行了剥夺。"
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则表示,浏览器抢票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方便,购票次序遵循排队规则,验证仍需手工输入,系统无票就买不到票,更不可能把别人的票抢过来。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先生同样表示,"因为一票难求,有这个东西,又不偷人家又不抢人家,就是提高了点击率。通过它,第一时间能够订到票,个人使用来讲,没有什么不好,从目前这样看的话,我认为它不违规,因为没有禁止性规定,它就不违法。"
3.交通运力世界前列,加班加到"嗓哑脚肿",但仍然"年年春运年年难",因为春运驮上了全中国。那些"一票难求"的故事,那些拥挤难耐的经历,向外界昭示着另一种"中国特色"。
27岁的打工者张某,已经8年没回家过春节了。2012年除夕前一天,在郑州火车站等车的间隙,他掏出买给老婆和小妹的花围巾,绕在脖子上比画,眼角眉梢写满欢喜。从广西崇左到安徽萧县有多远?崇左-南宁-郑州-徐州-萧县,张建在火车、汽车间辗转奔突,四张车票,每一张的背后都写满艰辛,但毕竟他回家了。
而在北京待了17年的医院护工薛某,却不得不心酸地决定过年不回家了。薛某的家乡,远在甘肃天水一个小村庄。从村头出发,坐半小时的私人面包车,换乘4小时公交,之后在特快列车里站26小时,最终到达北京。这是她曾有的经历。但舟车劳顿并不算问题,弄到一张返京的火车票,才是"心腹大患"。有一年因迟迟弄不到票,她直到农历2月初才辗转返回北京。
前不久,宝鸡交警截获了一辆后备箱塞着小孩的出租车。原来是徐某一大家子7人准备从青海回陕西老家奔丧,但没买到火车票,只好开着自己的出租车往渭南市赶,而两个9岁的小孩就塞在了出租车后备箱里,行驶至宝鸡市被巡逻交警发现。
4.渴望、拥挤、疲惫、希望……春节前后数十天的"中国表情"。春运回家难,但艰难背后有憧憬。不仅因为回家得到了情感抚慰,也带回了又一段家的记忆,这足以让人们坦然度过新的一年。
在郑州到北京的K180次列车上,列车员高某这样形容拥挤程度:平时5分钟扫完一节车厢,春运时40分钟搞定就算"迅速"。列车员口中的"人多",量化到一些数字更为直观:铁路2013年春运将发送旅客2.35亿人次,日均达588万人次。这意味着40天内,中国要通过铁路把相当于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口搬一个来回。
另一组数字似乎更说明问题:中国铁路图定日均客座能力仅为382.1万座。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缺口,每天都超过200万个。是因为这些年中国交通建设落后吗?事实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交通运能、运力奋起直追,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前列:
--铁路营业里程长度居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十年间跃居世界第二,全国基本实现建制村公路村村通。
--民航市场全球增长最快,"十一五"期间投资2500亿元,约为前25年总和,运输飞行小时接近"十五"期间两倍,首都机场客运量世界第二。
绿皮车、空调车、动车、高铁;铁路、公路、民航、武警--数千万人服务于春运。谁都难以否认,中国春运的软件和硬件已明显改善。在2012年春运的31.58亿人次中,公路、水路客运承担了近28.9亿人次,是铁路的12倍还多。交通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徐某这样概括铁路和公路春运的差别:"铁路是以运能定运量,公路运输正相反,是以运量定运能,可以起兜底作用。"但对公路春运来说,安全、天气、堵车是突出问题。2008年初春发生在南方的那场雨雪冰冻灾害,仅京珠高速就滞留旅客30万人,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相对于公路和民航春运,铁路春运真的"太过沉重"。运能不足,人又必须得送走,怎么办?发售站票、增加图定运能、开行临时客车--针对春运压力,运能装不下暴涨的"运量",最终要由交通员部门工拿自己40天的"加班",一分一秒地把"运力"挖出来。
列车员高某所在的K180次列车,原本晚上从郑州
查看答案

(四十)  【给定资料】  1.2009年,一群来自深圳的普通工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周刊一出版,中国工人的灿烂笑容,瞬间给处于经济低迷的世界带来希望。他们坚毅的目光,质朴的外表,倔强的神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人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中国制造”贴上了光亮的标签。中国工人一直以勤劳、坚韧的姿态出现在历史各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钢铁制造,各个行业都闪耀着工人的光彩,“工人老大哥”成为令人艳羡的称呼。工人成了国家和工厂的主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人的内心骄傲是那么强烈,归属感油然而生。  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条件发生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在一段历史时期,农民工成为中国独有的劳动用工方式,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低成本支持着工业化发展。改革开放早期,农民工是一批将外出务工作为副业的农村人口,由外出务工而带来的财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城乡差距的作用。但这种情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更替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他们成了新时代的“新工人”。  2.“她们太没有责任心了,上班的时候还玩手机,聊天,哪像我们呀。”陈青头一扭,提高声调对着李婉芸说,李婉芸笑了笑,不做声。  这是一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可供歇脚的长凳,时近黄昏,“70后”陈青和“90后”李婉芸在此聊着天。街外,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灰色的天,灰色的厂房,身着蓝色和浅灰色工装的女工们来来往往,货车和摩托车四处穿梭。这个工业区的高峰时期,曾工作和居住着8万人,但随着企业部分产能的向外转移,现在只有3万人左右了。人群的聚散,青春的过往,10年前就来到这里的湖南人陈青是目睹者,就连她自己,也是几进几出,换厂、结婚、生孩子,在生活中,她以家乡为据点,在工作中,她以这里为据点,两边穿梭,沉默又坚韧。  去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婉芸是新一批的落脚者,她说她也认同陈青对她们年轻人的看法,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选择多多啊,年轻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绝大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那些单调枯燥的生产线上,不愿干了就走呗。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她所在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外来工群体的归依,正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现实的挑战。  来自湖北荆州,现在在这个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一名李姓男员工说:“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戒备森严,好像监狱一样,连上厕所都限定时间,平均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经在广州打工7年的小王,今年25岁,也在这家厂里上班,他的话语里藏着许多无奈:“你看我们的厂房,条件好着呢。可是,一进车间,所有人就失去了名字。工人密密麻麻地坐着,工作的时候根本没空说上一句话,得死命盯着手里的活,稍微一放松,零件从你眼前滑过,钱就从你眼前溜走了,因为我们都是计件工资。最近我总是想起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有时我会想,我们是不是和电影中的夏尔洛很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但是,该厂的厂长助理王先生却说:“现在的年轻工人,已与他们的父辈不同,并不满足于做工挣钱。他们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跳槽。企业如果不能有一批长期忠诚的骨干,企业壮大和职工发展都很难谈得上。”  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国内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有人评价道:“中国的工人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认同,却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同。”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工人,现在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劳动力,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一个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梦想和追求,有着家庭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事情。相比较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这句话同样契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需要社会的尊重,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骄傲。  【问题】  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