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十传百”标签

十传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请认真分析材料,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不准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请认真分析材料,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 不准套作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从以下两个备选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小题1:题目:越长大,越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
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小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请认真分析材料,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 不准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从以下两个备选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题目:越长大,越_______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
   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请认真分析材料,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不准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已回忆不起一件完整的“家庭事件”,但是提起人们闻之色变的病毒却如数家珍,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病毒、甲肝和乙肝病毒……这一系列“魔鬼”曾使无数家庭陷入痛苦和困顿。
C:、展望未来,印度将不得不在美国和伊朗——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一个“难以割舍的伙伴”之间做出平衡。如此高难的动作,即便对于长袖善舞的外交高手而言,也会像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就会面临灾难。
D:、网络“黑段子”在网民的手上、嘴里,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有些人还乐此不疲,好像自己转发的黑段子越多,就越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似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已回忆不起一件完整的“家庭事件”,但是提起人们闻之色变的病毒却如数家珍,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病毒、甲肝和乙肝病毒……这一系列“魔鬼”曾使无数家庭陷入痛苦和困顿。
C:展望未来,印度将不得不在美国和伊朗——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一个“难以割舍的伙伴”之间做出平衡。如此高难的动作,即便对于长袖善舞的外交高手而言,也会像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就会面临灾难。
D:网络“黑段子”在网民的手上、嘴里,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有些人还乐此不疲,好像自己转发的黑段子越多,就越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似的。
查看答案

材料一: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丈夫决定外出购买设备。临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几天后,丈夫归来,妻子说:“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赚的钱还多。秘诀就是,我在酒里兑了水。”丈夫给了妻子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里兑水”的事情被顾客发现后,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材料二: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不久后,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要破产,股东们纷纷要求退股。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信誉比金钱更加重要。他卖掉住房并四处筹款,收购了所有退股的股份,并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从此,伊特纳公司声名四起,成为人们心中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客户蜂拥而至。

80.材料一中,导致烧酒店最终倒闭的原因在于()。

A.损害了顾客利益

B.“酒里兑水”的行为损害了酒店的信誉

C.购买新设备后烧制的酒质量下降

D.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供过于求

查看答案

(四)

材料一: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丈夫决定外出购买设备。临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几天后,丈夫归来,妻子说:“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在酒里兑了水。”

丈夫给了妻子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里兑水”的事情被顾客发现后,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材料二:l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不久后,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要破严,股东们纷纷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信誉比金钱更加重要。他卖掉住房并四处筹款,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并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从此,伊特纳公司声名四起,成为人们心中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客户蜂拥而至。

11.材料一中,导致烧酒店最终倒闭的原因在于()。

A.损害了顾客利益

B.“酒里兑水”的行为损害了酒店的信誉

c.购买新设备后烧制的酒质量下降

D.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供过于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1~123题。

材料一: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丈夫决定外出购买设备。临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几天后,丈夫归来,妻子说:“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在酒里兑了水。”丈夫给了妻子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里兑水”的事情被顾客发现后,酒店的生意口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材料二: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不久后,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要破产,股东们纷纷要求退股。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信誉比金钱更加重要。他卖掉住房并四处筹款,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并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从此,伊特纳公司声名四起,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客户蜂拥而至。

材料一中,导致烧酒店最终倒闭的原因在于()。

A.损害了顾客利益

B.“酒里兑水”的行为损害了酒店的信誉

C.购买新设备后烧制的酒质量下降

D.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供过于求

查看答案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 100 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 10 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 1000 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 10 座香案,于是买下 10 把梳子。丙先生来到一座颇负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 1000 把梳子。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 1000 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案例讨论: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市场销售与盈利状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在树木中或田野间,喜欢选择高达二十米以上的乔木做巢,栖息,如果树木低于二十米,乌鸦就会离去,另选高枝。主要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为食物。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常常收集碎玻璃渣子等。(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沈阳城急剧向四周扩展,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乌鸦们不知受了什么诱惑,夜幕下三三两两,犹如一道道黑色闪电,悄悄潜入沈阳城区,或落在古老教学钟楼顶,或飞到老乔木上栖息,而清晨来临天还未亮,又很自觉地飞离。那时进城乌鸦数量少,又都很羞怯,人们的正常生活未受到干扰。(摘自《江海晚报》)
   材料三:1999年秋天,沈阳获得联合国的人居奖,城市靓丽起来,乌鸦们似乎也要来分享这份荣耀了。如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般,数以万计的乌鸦们四面八方向沈阳城聚集,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成群结队;不再是悄悄潜入,而是鸦嗓齐鸣漫天飞舞;不再是暮来晨去,而是早归晚出;不再是仅仅栖息于闹市公园,而是地盘扩大到五公里,占领了最繁华地段的天空。沈阳城里,一时漫天乌鸦,其壮景足以用“遮天盖日”来形容。(摘自《江海晚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近日,由共享单车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进入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云南有一小学生可以凭借“听声音”破解单车密码锁。除了社会问题外,共享单车的安全漏洞也浮出水面。在5月14日举行的国际安全极客大赛GeekPwn年中赛上,一位女程序员演示了不到一分钟攻破共事单车的高危漏洞并直接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免费骑车的过程。普通的小学生、程序员都能做到这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传十、十传百,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做到这些。那么,共享单车真的还能继续正常运营吗?共享单车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共享单车尚未处理好自己的摊子时,新的“共享”事物,如共享汽车、共享KTV、共享充电宝以及共享篮球等却都已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共享单车都存在如此多的问題,难道这些新兴的共享事物不会出现问题吗?它们是否能够避免出现共享单车类似的弊病?如果不能解决,单纯只是因为“共享经济大有搞头”就开展业务,那是不是急了些?共享经济被支持、提倡,无不得益于当下全国都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总不能做因噎废食的事。可是,漠视可能出现的问题,不看看前车之鉴,一味埋头朝前跑,是不是不理智呢?将来,如果出现了问题,冷不丁“摔一跤”,这些一拥而上的共享企业就爬不起来了。共享经济的脚步不妨“慢一点”。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的“共享经济”需要的就是“磨刀”的功夫。共享企业只要有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意识到可出现的“共享”病症,未来就能获得成功。一拥而上地发展各类“共享”,恐怕过于急躁,最终利益肯定会受损。
查看答案

杰克以假乱真 在美国,有一家面包公司,其董事长凯瑟琳·克拉克,为了提高本公司的声誉,树立自身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使本公司面包占有更大的市场,特地给公司的推销人员和有关部门制订了如下的严格规定: 凡本公司出售的面包,必须在面包包装纸上标明生产日期;超过3天的一律不准出售,超过三天没卖完的一律运回公司统一销毁。 有一年秋天,美国某州发生了大水灾,一时间,粮食紧张,面包脱销。一天该面包公司的一辆汽车行驶在某州的灾区公路上,行至半途之中,车厢上醒目的公司名称被发现,于是饥饿的人们蜂拥而上,将汽车团团围住。当他们得知这车上装得确实是面包时,便都面露喜色,要求车主将面包卖给他们。 推销员兼押车员杰克面有难色。不错,这确是一车面包,但这面包是已出厂超过3天而没有卖出去的。杰克的任务是负责将这些面包拉回公司处理掉的,并且,每车拉出的面包数量是有记录的。如果把这些面包卖掉,杰克想到,那我可就没面包吃喽。此时,董事长凯瑟琳·克拉克的严厉形象浮现在杰克的脑海中,她的警告也震动着杰克的耳膜:谁要是违背公司的规定,损害公司的形象,公司就解雇谁!然而,面对着围着汽车的饥饿者,望着那无数渴求的眼光,杰克又有些于心不忍。但是,最后,杰克还是对众人说此车面包已过期,按公司规定必须运回销毁,他劝大家耐心等等,他回去后就运一车新鲜面包来。 正当他们争闹之时,几位正在采访当地灾情的记者也赶来了。他们不失时机地录下了人们的对话。 当杰克的话刚说完,人群便嚷嚷开了: “你这个傻瓜,怎么连送上门的生意都不肯做!” “我们都知道,你这车过期面包仅超过三五天,完全可以吃的。” “我们现在确实缺少面包。大家都愿意买,可你却送回去当废物处理,怎么,就不能变通一下吗!” “不是我不肯卖,”杰克哭丧着脸,“实在是我们老板的规定太严格。她规定,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也不论任何人,都不许卖过了期的面包。如果有人明知故犯,把过了期的面包卖了出去,一律开除。我要是把车上的过了期的面包卖给你们,我的饭碗就会被砸掉的呀!” 尽管杰克的难处说出来以后,人们觉得可以理解,但安静了一会儿之后,仍是一片不满的甚至是抗议之声: “你们的老板也太过分了,现在是什么时候,还是救命要紧呀!” “你还是卖了吧,如果你们老板要开除你,我们联名写信,证明是我们要买的!” “你这位先生,不要太拘泥老板的话了,你把面包卖给我们,既解了我们的饥饿之苦,又为老板挣了钱。如果这样,老板还要开除你,我们敢保证,一定会有其他的老板要你的。” “你就做做好事吧,先生!” 这时,几位记者也站出来,对杰克说: “先生,这里刚遭受灾害,实实在在是非常时期。你这一车面包并没有变质,还是可以吃的,你就把它卖了吧!你看看,这么多人,有老人,有小孩,一个个饿得太可怜了,总不能让这些饥饿的人们失望了吧!” “对呀,记者先生说得对。先生,要是这人群里有你的父母姐妹,你会把面包卖给他们吃吗!” 人们说的确实有道理,杰克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用神秘的表情,凑到记者的耳边说:“记者先生,你说得对,我不能让这些人们失望。但是说到卖这一车面包,我是说什么也不敢的,你想想,我也要吃饭的呀。但是,如果他们强行上车来拿面包,我就没有什么责任了,对不对?” “啊,那不成了抢劫吗?”记者吃了一惊,“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啦?” “啊,为什么一定要抢劫呢?记者先生”,杰克不紧不慢地答道,“你想想,让他们把面包强行拿走,各人凭良心留下几个应交的钱,这样一来,岂不就不是抢劫,而是强买了吗?” “对对对,强买,”记者恍然大悟,“在这种情况下,强买是完全有道理的,而你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好,好主意。” 于是,记者将杰克的主意告诉了众人,人们一片欢呼。 “别急,卖面包之前,还要请记者先生帮个忙,”杰克又冒出一个主意,“请你们给我拍几张阻止人们强买面包的照片,证明确实是人多势众,大家来强买面包,我实在是拦不住。” “这好办。” 记者马上要求众人摆好了抢买面包的阵势,“嚓嚓嚓”,拍了几张照片。 之后,片刻的时间,面包就一下子卖完了。 当记者将刚拍的几张照片交给杰克时,杰克看着照片,放心地说:“这下好了,有了这些照片,我就解释得清楚了,不怕老板骂我了。” 与众人及记者分手时,杰克一再叮咛,可千万别把此事的根底披露出去。如果那样,我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天,这事就在报上被详细披露出来了。杰克一见,十分紧张,心想:这些该死的家伙,叫他们别写出来,可到底还是登出来了,这简直是坑人嘛!打这以后,他整天提心吊胆,等着董事长将他开除出公司。 终于,几天以后,董事长凯瑟琳·克拉克要杰克去他办公室,说有事要找他谈谈。杰克一想,糟啦。这下饭碗算是砸啦。只好硬着头皮去克拉克的办公室。一进董事长办公室,克拉克便迎着他走来,握着他的手说:“啊,杰克,你干得漂亮啊!” “漂亮”,杰克诧异道,“你要说什么就直说吧,立即开除我吧,结了工钱我立即走人。” “什么,谁告诉你说我要开除你啦”,这回轮到克拉克惊奇了,“不,我不但不会开除你,我还要提拔你,对,提拔你。” “提拔我?不是你亲口宣布,不论是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卖出过了期的面包都要一律开除吗?” “不,不,这一次是特别情况,是的,是非常特别的情况。”克拉克显得非常兴奋,她不停地打着手势,对杰克说:“你知道吗,杰克,我们公司这几天信誉突然上升,许多商家、公司都来订我们的面包,人们十分信赖我们公司面包的质量,销路十分好。销售量一下子增加了5倍多,我们可以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啦!” “是吗,这可真是太好了!”杰克也明显地被感染了。 “是的,这一切都是事实”,克拉克十分满意地望着杰克,“这可是你的功劳呀,杰克,是你的功劳!” “我的功劳,这……” 不等杰克讲完,克拉克便走回桌子,拿起一份报纸,说,“是的,是你的功劳,这份报纸记载了你的功劳。” 原来,正是那份登载了饥饿的人们强买面包的消息,无形中为该公司做了一份绝好的广告,使公司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完美起来,他们以此判定该公司的面包在质量上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商家、消费者愿意买该公司的面包。 “尤其是这张照片”,克拉克指着报上那张杰克企图阻止人们强买面包的题头照,高兴地说,“简直是妙极了,真正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任何广告都强。虽说你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但你这种灵活的作法所达到的效果,正是我当初作出规定所力求达到的目标。我本来相信,只要按照规定去做,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可万万没想到,它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简直是太妙了。杰克,你想想,如果你在那种场合下,不灵活变通,而是坚决执行公司规定,不卖面包,那可真会引起人们强抢面包。这样一来,公司是什么形象呢,‘见死不救’,那可就糟啦。多亏你灵活变通,又搞了这么一张作用难以估量的照片,简直是一张绝妙的广告。总之,这次公司良好形象的确立,市场的扩大,你是有功之臣,所以,我要奖励你,提拔你。” 至此,杰克才确信自己不但不会被炒鱿鱼,反而还会因为没有执行董事长的规定而获得奖励和提升。他高兴地笑了。杰克既想卖掉面包,又想逃避老板的惩罚,这种心理压力属于哪种表现形式()?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前后冲突

查看答案

一、问答

注意事项

(1).本卷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遗失,由你承担责任。

给定资料

(1).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2).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李老汉讲,卖中药一伙儿有4人,有一个自称祖传的中医大夫,其他3个服务员,开始并不说卖什么药品,他们打着河北省某市药酒厂牌子,今天讲腿疼毛病怎样预防,明天讲腰腿疼,还讲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毛病怎样预防,每天一两个小时授课,讲完就免费发放治腰腿疼的约酒、膏药,还发毛巾、牙膏、塑料手镯等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农村一些在家义有点小毛病的妇女老人听说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每天他们吃完早饭,骑着脚踏三轮车去听课。这伙人利用农村一部分人贪图小便宜,又患有腰腿头疼高血压等之类慢性病,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花钱多看不起的心理,骗取信任,设下圈套。课讲到第7天,他们开始出售药品,两小包用塑料袋封好的中药售价300元,声称只要喝上两个疗程,什么慢性毛病腿腰头疼就能彻底治好,买药赠送纪念品。于是村民们你两包我两包争相购买,一个上午,就有200多人购买中,有人买到药回到家里,恐怕有假;还有人买药后想要纪念品,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赶到老地方,早人去院空,有人提着药到医院找中医辨别药真假,中医说这种药泡药酒治腰腿疼作用不大,这才知道上当。200多人,6万多元,就被一伙儿卖假药的骗子骗走。

(3).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似却有最典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4).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朱桂祥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赤脚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受人尊敬的,平常不需要参加劳动,为社员看病打针可以收些药费,另外还要从生产队里拿到补贴的工分。但是,只有朱桂祥自已了解当时工作的不易,村民的那份尊敬、“赤脚医生”优良的医德,都是他们长期不计报酬工作的结果。

朱桂祥回忆说,在1978年某个风雨肆虐的晚上,屋顶上的瓦片好像要翻起来似的。有个村民急冲冲地跑到朱桂祥家,说他妻子在家里生产,孩子是出来了,可是胎盘没出来,正流着血,家里人吓坏了。朱桂祥立即披上雨衣,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就出门了。可是没走多远。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1985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朱桂祥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风风火火赶来的一个老病号说他的妻子病得很厉害,又拉又吐。朱桂祥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原来老病号的妻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经过打针吃药,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求。朱桂祥这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初,清新县开始包产到户,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对朱桂祥来说,“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没,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朱桂祥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医日后接班的,老三曾经跟过他几个月,但后来抛下一句“太辛苦了”的话也出去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苦,我做‘赤脚医生’晚上步行上门打针是常事,但现在的人不愿做。”朱桂祥很无奈。

(5).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索之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病一住院,一年就白干’,这是广东省部分农村医疗的真实写照。”“医疗保障是个社会安全机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省政协委员、曾任广东约学院院长的梁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用极少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之一”,梁教授说,“1971年、1972年。广东省每年优选几百人到广东药学院培训,他们有很好的经验,有优良的医德,我们要提高的只是他们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

梁教授还提到,优良的医德是赤脚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医生不医自家病’是行规,但‘赤脚医生’顾不了这些,他医治的全是自家人、亲戚和邻居,不但自己为他们看病,还要陪他们到医院看病,他们的医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发而成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梁教授多次随医疗队到农村驻扎,因此对“赤脚医生”行医的艰苦环境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有些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出去看病,只能打火把。”

“如果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当时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障比现在是要好一些。那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治疗,而大病城市也照样治不了,因此城乡医疗条件的差别非常少。”梁教授说。

“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改

查看答案

注意事项

(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给定资料

(1).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2).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李老汉讲,卖中药一伙儿有4人,有一个自称祖传的中医大夫,其他3个服务员,开始并不说卖什么药品,他们打着河北省某市药酒厂牌子,今天讲腿疼毛病怎样预防,明天讲腰腿疼,还讲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毛病怎样预防,每天一两个小时授课,讲完就免费发放治腰腿疼的药酒、膏药,还发毛巾、牙膏、塑料手镯等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农村一些在家又有点小毛病的妇女老人听说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每天他们吃完早饭,骑着脚踏三轮车去听课。这伙人利用农村一部分人贪图小便宜,又患有腰腿头疼高血压等之类慢性病,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花钱多看不起的心理,骗取信任,设下圈套。课讲到第7天,他们开始出售药品,两小包用塑料袋封好的中药售价300元,声称只要喝上两个疗程,什么慢性毛病腿腰头疼就能彻底治好,买药赠送纪念品。于是村民们你两包我两包争相购买,一个上午,就有200多人购买中药。有人买到药回到家里,恐怕有假;还有人买药后想要纪念品,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赶到老地方,早人去院空,有人提着药到医院找中医辨别药真假,中医说这种药泡药酒治腰腿疼作用不大,这才知道上当。200多人,6万多元,就被一伙儿卖假药的骗子骗走。

(3).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4).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_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朱桂祥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赤脚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受人尊敬的,平常不需要参加劳动,为社员看病打针可以收些药费,另外还要从生产队里拿到补贴的工分。但是,只有朱桂祥自己了解当时工作的不易。村民的那份尊敬、“赤脚医生”优良的医德,都是他们长期不计报酬工作的结果。

朱桂祥回忆说,在1978年某个风雨肆虐的晚上,屋顶上的瓦片好像要翻起来似的,有个村民急冲冲地跑到朱桂祥家,说他妻子在家里生产,孩子是出来了,可是胎盘没出来,正流着血,家里人吓坏了。朱桂祥立即披上雨衣,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就出门了。可是没走多远。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俩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1985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朱桂祥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风风火火赶来的一个老病号说他的妻子病得很厉害,又拉又吐。朱桂祥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原来老病号的妻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经过打针吃药,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来。朱桂祥这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初,清新县开始包产到户,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对朱桂祥来说。“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设,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朱桂祥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医日后接班的,老三曾经跟过他几个月,但后来抛下一句“太辛苦了”的话也出去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苦,我做‘赤脚医生’晚上步行上门打针是常事,但现在的人不愿做。”朱桂祥很无奈。

(5).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病一住院,一年就白干’,这是广东省部分农村医疗的真实写照。”“医疗保障是个社会安全机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省政协委员、曾任广东药学院院长的梁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用极少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之一”,梁教授说,“1971年、1972年,广东省每年优选几百人到广东药学院培训,他们有很好的经验,有优良的医德,我们要提高的只是他们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

梁教授还提到,优良的医德是赤脚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医生不医自家病’是行规。但‘赤脚医生’顾不了这些,他医治的全是自家人、亲戚和邻居,不但自己为他们看病,还要陪他们到医院看病,他们的医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发而成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梁教授多次随医疗队到农村驻扎,因此对“赤脚医生”行医的艰苦环境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有些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出去看病,只能打火把。”

“如果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当时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障比现在是要好一些。那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治疗,而大病城市也照样治不了,因此城乡医疗条件的差别非常少。”梁教授说。

“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集体经济解散了。他们不再分享工分,也就失去了依托”,梁教授解释说。从此以后,市场先把合作医疗培养起来的“赤脚医生”按“市场化原则”改造为自食其力、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据统计,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

1999年5月1日,我国首部《职业医师法》实施,规定医师都要经过考试和持证上岗。梁教授说,这又从制度上去掉了“赤

查看答案

1.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2.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李老汉讲,卖中药一伙儿有4人,有一个自称祖传的中医大夫,其他3个服务员,开始并不说卖什么药品,他们打着河北省某市药酒厂牌子,今天讲腿疼毛病怎样预防,明天讲腰腿疼,还讲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毛病怎样预防,每天一两个小时授课,讲完就免费发放治腰腿疼的药酒、膏药,还发毛巾、牙膏、塑料手镯等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农村一些在家又有点小毛病的妇女老人听说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每天他们吃完早饭,骑着脚踏三轮车去听课。这伙人利用农村一部分人贪图小便宜,又患有腰腿头疼高血压等之类慢性病,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花钱多看不起的心理,骗取信任,设下圈套。课讲到第7天,他们开始出售药品,两小包用塑料袋封好的中药售价300元,声称只要喝上两个疗程,什么慢性毛病腿腰头疼就能彻底治好,买药赠送纪念品。于是村民们你两包我两包争相购买,一个上午,就有200多人购买中药。有人买到药回到家里,恐怕有假;还有人买药后想要纪念品,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赶到老地方,发现人去院空,有人提着药到医院找中医辨别药真假,中医说这种药泡药酒治腰腿疼作用不大,这才知道上当。200多人,6万多元,就被一伙儿卖假药的骗子骗走。

3.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4.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朱桂祥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赤脚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受人尊敬的,平常不需要参加劳动,为社员看病打针可以收些药费,另外还要从生产队里拿到补贴的工分。但是,只有朱桂祥自己了解当时工作的不易,村民的那份尊敬、“赤脚医生”优良的医德,都是他们长期不计报酬工作的结果。

朱桂祥回忆说,在1978年某个风雨肆虐的晚上,屋顶上的瓦片好像要翻起来似的,有个村民急冲冲地跑到朱桂祥家,说他妻子在家里生产,孩子是出来了,可是胎盘没出来,正流着血,家里人吓坏了。朱桂祥立即披上雨衣,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就出门了。可是没走多远,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俩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1985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朱桂祥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风风火火赶来的一个老病号说他的妻子病得很厉害,又拉又吐。朱桂祥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原来老病号的妻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经过打针吃药,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来。朱桂祥这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初,清新县开始包产到户,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对朱桂祥来说,“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设,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朱桂祥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医日后接班的,老三曾经跟过他几个月,但后来抛下一句“太辛苦了”的话也出去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苦,我做‘赤脚医生’晚上步行上门打针是常事,但现在的人不愿做。”朱桂祥很无奈。

5.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病一住院,一年就白干’,这是广东省部分农村医疗的真实写照。”“医疗保障是个社会安全机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省政协委员、曾任广东药学院院长的梁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用极少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之一”,梁教授说,“1971年、1972年,广东省每年优选几百人到广东药学院培训,他们有很好的经验,有优良的医德,我们要提高的只是他们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

梁教授还提到,优良的医德是赤脚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医生不医自家病’是行规,但‘赤脚医生’顾不了这些,他医治的全是自家人、亲戚和邻居,不但自己为他们看病,还要陪他们到医院看病,他们的医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发而成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梁教授多次随医疗队到农村驻扎,因此对“赤脚医生”行医的艰苦环境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有些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出去看病,只能打火把。”

“如果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当时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障比现在是要好一些。那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治疗,而大病城市也照样治不了,因此城乡医疗条件的差别非常少。”梁教授说。

“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集体经济解散了,他们不再分享工分,也就失去了依托”,梁教授解释说。从此以后,市场先把合作医疗培养起来的“赤脚医生”按“市场化原则”改造为自食其力、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据统计,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

1999年5月1日,我国首部《职业医师法》实施,规定医师都要经过考试和持证上岗。梁教授说,这又从制度上去掉了“赤脚医生”的根基。但是,农村规模庞大的“赤脚医生”中大多数也像朱桂祥一样经过培训、考试等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

“事实证明,不管是‘赤脚医生’也好,乡村医生也好,中国农村缺不了最基层的医生,他们是我国三级医

查看答案

1)“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10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对“85后”新人的传统结婚仪式正在举行。  “这对小夫妻年纪不大,倒愿意举办农村的传统婚礼,真稀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据了解,这是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策划的第一场农村传统婚礼。  看惯了西式婚礼的走红毯、切蛋糕、倒香槟等流程,这场农村传统婚礼,让年轻的新郎新娘感到别有一番韵味。  新郎东平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着新娘丽丽。在婚车上,新娘用糙茶洗好脸后,就盖上大红盖头,小鸟依人般挽着新郎的手走下婚车,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踩着印有“喜”字的麻袋走进堂屋,麻袋又称“代代子孙”,寓意新人早生贵子。这是,空中下起了一场“花瓣雨”,围观的孩子欢呼雀跃。  “接下来是‘过火盆’,红红火火。”在婚庆策划人员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绕着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进入堂屋。婚庆策划人员和记者说,新人跨过门槛时要先抬右脚,这是“顺脚”,寓意婚后的日子顺顺利利。  堂屋主桌上摆放着成双的龙凤花烛、果品和用于挑起红盖头的喜称“称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长啥样嘛?”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着拿起“称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红盖头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虽然他们并不像古时候那样等到拜堂才头一次见面,但挑红盖头是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写进了策划书。”婚庆策划人员说。  大学生村官W是婚庆策划主力之一,她与同为村官的Z和L策划了这场农村传统婚礼。W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传统婚庆仪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划能力。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的感动心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按严格的传统习俗精心策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显得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接受这种传统婚礼,我相信对这一对新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Z则补充说:“传统婚礼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观望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2)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因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漂洋过海。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做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国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各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他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打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  3)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间一间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站在胡同里,市声渺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这里依然是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陛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发展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这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题报告,讨论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游客张女士说,来豫园本来只是随便逛逛,听导游讲解之后才发现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门道。站在豫园九曲桥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观确实不错。  豫园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艺小商品、上海及全国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间文化在此得到重生与发展,成为市民节庆庙会地。豫园作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豫园商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大规模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商城退出了“豫园中国节”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三月有中华美食节,四五月是春季庙会和茶文化节,夏季有少数民族风情节,秋季有描绘和赏菊啖蟹节,冬季有冬至膏方节等。尤其是元宵灯会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最有人气,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为上海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素有“芙蓉镇”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有式样各异的花灯、编织、剪纸、泥塑;有粗犷洒脱的灶壁画,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金山农民画;有久负盛名的枫泾四宝:丁蹄、状元糕、五香豆腐干、枫泾黄酒;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所有这些家乡民间文化原有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人们用“枫泾寻画”四个字概括古镇的魅力,可谓一语双关,既有诗情画意,又留有悬念,充分表达了枫泾古镇美丽如画的景色,又告诉人们枫泾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枫泾留下的是历史的原貌,是原来真实的景,不增加什么新东西,在保护过程中原样原修,保留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本来的风貌,从而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原真性。  同时枫泾不是保留一座桥、一块碑、一个房子、一座店铺,而是一条街、一道河、一个古镇的整体保留。整理的水墙门,如同周庄的前街后河、乌镇的水格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与枫泾古镇引人入胜的桥、房子、街道、廊,相得益彰,构成的是浑然的一个整体。  4)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收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航海者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上还立天妃身为供奉。  妈祖就是这样一位天神。中国沿海的地方或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华侨聚集的大小埠头,几乎都有她的宫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崇信者。她的影响力从南方沿海辐射开去,遍及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  公园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因为不爱啼哭,起名林默。因她识些天文,懂点医理,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所以为乡人所信赖。附近渔民也渐渐相信她可以“预知吉凶”,从而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将她神化成可以“逢凶化吉”的保护神。她过世不久,当地乡

查看答案
1.“良辰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10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对“85后”新人的传统结婚仪式正在举行。  “这对小夫妻年纪不大,倒愿意举办农村的传统婚礼,真稀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据了解,这是当地几名大学生村官策划的第一场农村传统婚礼。  看惯了西式婚礼的走红毯、切蛋糕、倒香槟等流程,这场农村传统婚礼,让年轻的新郎新娘感到别有一番韵味。  新郎东平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着新娘丽丽。在婚车上,新娘用糙茶洗好脸后,就盖上大红盖头,小鸟依人般挽着新郎的手走下婚车,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踩着印有“喜”字的麻袋走进堂屋,麻袋又称“代代子孙”,寓意新人早生贵子。这是,空中下起了一场“花瓣雨”,围观的孩子欢呼雀跃。  “接下来是‘过火盆’,红红火火。”在婚庆策划人员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绕着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进入堂屋。婚庆策划人员和记者说,新人跨过门槛时要先抬右脚,这是“顺脚”,寓意婚后的日子顺顺利利。  堂屋主桌上摆放着成双的龙凤花烛、果品和用于挑起红盖头的喜称“称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长啥样嘛?”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着拿起“称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红盖头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虽然他们并不像古时候那样等到拜堂才头一次见面,但挑红盖头是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写进了策划书。”婚庆策划人员说。  大学生村官W是婚庆策划主力之一,她与同为村官的Z和L策划了这场农村传统婚礼。W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传统婚庆仪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划能力。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的感动心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按严格的传统习俗精心策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显得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接受这种传统婚礼,我相信对这一对新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Z则补充说:“传统婚礼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观望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2.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因为这种速度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漂洋过海。  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  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做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产顷刻间湮灭。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国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各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民间文化的消失,其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他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打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  3.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间一间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站在胡同里,市声渺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这里依然是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陛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发展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这位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题报告,讨论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游客张女士说,来豫园本来只是随便逛逛,听导游讲解之后才发现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门道。站在豫园九曲桥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观确实不错。  豫园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等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区,九曲桥、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艺小商品、上海及全国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间文化在此得到重生与发展,成为市民节庆庙会地。豫园作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被誉为“东南名园冠”。豫园商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大规模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民族风格,豫园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为了再现民俗风情,豫园商城退出了“豫园中国节”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三月有中华美食节,四五月是春季庙会和茶文化节,夏季有少数民族风情节,秋季有描绘和赏菊啖蟹节,冬季有冬至膏方节等。尤其是元宵灯会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最有人气,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为上海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素有“芙蓉镇”的美誉。这里文化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质朴的蓝印花布、色彩鲜艳的刺绣;有式样各异的花灯、编织、剪纸、泥塑;有粗犷洒脱的灶壁画,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金山农民画;有久负盛名的枫泾四宝:丁蹄、状元糕、五香豆腐干、枫泾黄酒;还有许多蕴藏在民间的传奇故事,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所有这些家乡民间文化原有的特色,为枫泾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人们用“枫泾寻画”四个字概括古镇的魅力,可谓一语双关,既有诗情画意,又留有悬念,充分表达了枫泾古镇美丽如画的景色,又告诉人们枫泾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枫泾留下的是历史的原貌,是原来真实的景,不增加什么新东西,在保护过程中原样原修,保留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本来的风貌,从而保留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原真性。  同时枫泾不是保留一座桥、一块碑、一个房子、一座店铺,而是一条街、一道河、一个古镇的整体保留。整理的水墙门,如同周庄的前街后河、乌镇的水格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与枫泾古镇引人入胜的桥、房子、街道、廊,相得益彰,构成的是浑然的一个整体。  4.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收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航海者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上还立天妃身为供奉。  妈祖就是这样一位天神。中国沿海的地方或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华侨聚集的大小埠头,几乎都有她的宫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崇信者。她的影响力从南方沿海辐射开去,遍及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  公园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因为不爱啼哭,起名林默。因她识些天文,懂点医理,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所以为乡人所信赖。附近渔民也渐渐相信她可以“预知吉凶”,从而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将她神化成可以“逢凶化吉”的保护神。她过世不久,当地乡民便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