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科技日报”标签

科技日报

一篇“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准备用太空技术为莫奈的名画《睡莲》去除煤烟”的报道,同是记者王艳红的报道,但各家标题不一,如《科技日报》的标题为“试一试用太空技术修复名画”,而《北京日报》的标题则为“用太空技术给名画美容”。这段文字说明,后一标题比前一标题()。
A.更生动、准确、吸引人B.显得客观多了,更会吸引读者C.更忠实于原文的文风D.更容易体现文章的思想内涵。
查看答案
题目一篇“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准备用太空技术为莫奈的名画《睡莲》去除煤烟”的报道,同是记者王艳红的报道,但各家标题不一,如《科技日报》的标题为“试一试用太空技术修复名画”,而《北京日报》的标题则为“用太空技术给名画美容”。
这段文字说明,后一标题比前一标题(  )。
A:更生动、准确、吸引人
B:显得客观多了,更会吸引读者
C:更忠实于原文的文风
D:更容易体现文章的思想内涵
查看答案

科技日报2016年10月8日报道,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热液型铀成矿作用本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而且对研究铀的来源、地球热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铀的发现依赖于人的意识       

②铀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③铀的存在离不开人的意识       

④铀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B:据《科技日报》刊登文章称中国某型无人机已经生产下线,具有自动跟踪、侦察功能,验证无人作战关键技术的样机即将首飞。
C: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D:网络谣言的特点就在于传播的迅猛和来源的不确定。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最基本的事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B:据《科技日报》刊登文章称中国某型无人机已经生产下线,具有自动跟踪、侦察功能,验证无人作战关键技术的样机即将首飞。
C: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D:网络谣言的特点就在于传播的迅猛和来源的不确定。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最基本的事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专家指出,最近网上疯传的诸如“捡起4张500块钱,还给老大娘”之类的小学生“神作文”,原因是教育脱离生活、不接地气造成的。
B: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这标志着航母部队战斗力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C:据《科技日报》刊登文章称中国某型无人机已经生产下线,具有自动跟踪、侦察功能,验证无人作战关键技术的样机即将首飞。
D: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地图书”之所以重要,最关键是它能给读者一个全景概貌。一本合格的“地图书”不仅只讲一个小角落,而是告诉你这个领域的边界范围。
B:科技日报记者说,通过展览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加速转变,从以跟跑为主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共存的新阶段发展。
C: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D: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面试热点:AI技术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一、热点链接拥有80万亩土地的东北前进农场,务农职工4.2万人,其中一半职工是外地人员,走访盘查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I的紧急介入让事情变得简单。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一款基于AI能力的智能外呼语音机器人,可对公众进行一对一电话呼叫,用于排查、通知、回访。呼叫完成后,工作人员登录系统即可查看外呼记录,数据报表,进行异常预警。缺口罩,缺防疫物资,缺劳保用品,这个农场的职工张宏宇没想到,借助“应急资源信息发布与匹配平台”,不到一小时,“三缺问题”得到了解决。实际上,缺货很棘手,如何供货更是大学问。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该平台可满足发布应急资源供给、需求信息匹配,中间是物流技术服务的高效衔接。二、例题展示当前,每个人都身处疫情中,被实实在在地牵动和影响着。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政府管理方式提出巨大的挑战,但AI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了政府面对疫情的管理能力,对此,你怎么看?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据《科技日报》报道,智能语音助手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人们的问题,提供建议,执行指令,这是对互联网服务的一大扩展。②现在许多科技巨头就有自己的语音助手,谷歌有自己的语音助手GoogleNow,亚马逊有其家庭助手Echo,百度有智能机器人度秘。③在不久的将来,智能语音助手的普及和其功能的完善,将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美好。④比如,当你来到一家餐厅,你的语音助手将根据你的口味和餐厅特色为你推荐菜品;当你走进一家服装店,你的语音助手可以依据你的身材、爱好以及气候状况为你搭配服装。⑤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生活中对智能语音助手的使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⑥通俗点讲,就是当你向智能语音助手表达任意一段语句时,它会根据语境或历史对该段语句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云计算网络的对接,实现智能化的回答与操作。A:①⑥⑤②③④
B:①⑥②⑤④③
C:②①⑥④⑤③
D:②①⑥⑤③④
查看答案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未来10年发射两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航天器,以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存在,而欧空局(ESA)也计划发射一个类似的寻找行星的航天器。科技日报报道,据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但在其中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还需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近几年,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正竞相研发各自的相关技术。2020年前,欧空局和美宇航局计划分别发射“达尔文”号(DArwin)航天器和“类地行星发现器”(TPF)。欧空局(ESA)的研发力量集中在研制和发射自由飞行干涉仪上,这种干涉仪可汇集若干台太空望远镜收集到的光,并形成单一的红外图像。天文学家通过对系统捕获的来自某一方向的光的研究发现小行星的存在。美宇航局则追求多种选择方案,其中包括一组自由飞行干涉仪和单一航天器干涉仪,同时他们也在加紧研制光学日冕仪。在日冕仪的研制中,科学家设计一个特别平坦的透镜,可将恒星产生的光压减100亿倍,从而使天文学家能全神贯注于可能存在行星区域的光子。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已开始研制两台中等尺寸、4米×6米以及10米×12米的椭圆透镜。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在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方面,还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B光学日冕仪实际上是一种光学滤镜。
C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在发现和研究类星体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D科学家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
查看答案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未来10年发射两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航天器,以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存在,而欧空局(ES
A)也计划发射一个类似的寻找行星的航天器。科技日报报道,据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但在其中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还需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近几年,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正竞相研发各自的相关技术。2020年前,欧空局和美宇航局计划分别发射“达尔文”号(Darwin)航天器和“类地行星发现器”(TPF)。欧空局(ESA)的研发力量集中在研制和发射自由飞行干涉仪上,这种干涉仪可汇集若干台太空望远镜收集到的光,并形成单一的红外图像。天文学家通过对系统捕获的来自某一方向的光的研究发现小行星的存在。美宇航局则追求多种选择方案,其中包括一组自由飞行干涉仪和单一航天器干涉仪,同时他们也在加紧研制光学日冕仪。在日冕仪的研制中,科学家设计一个特别平坦的透镜,可将恒星产生的光压减100亿倍,从而使天文学家能全神贯注于可能存在行星区域的光子。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已开始研制两台中等尺寸、4米×6米以及10米×12米的椭圆透镜。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目前在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方面,还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B.光学日冕仪实际上是一种光学滤镜。C.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在发现和研究类星体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D.科学家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
查看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科技近20年来的长足进展一直令国人激动,网络热、基因热、纳米热……科技的新贡献让科技工作者头上的光环又亮了几分。就在国内新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浮躁瘟疫”也向科技界悄悄袭来。

2.警钟最先在海外响起。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在3月发表题为《中国的希望与浮夸》的评论,指出中国一些学者追求金钱和地位的不良风气正在玷污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声誉。并同时指出,中国的新一轮科学资助热潮及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的若干计划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成功之举。但是,一些在海外华人圈被称为“科学骗子”的人也参加到国内学术投机的行列。

3.去年8月,国内媒体和北京生物学界的不少人都为一条新闻激动过:留美学者、美国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陈晓宁携带多年研究的科学成果——三个基因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个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媒体将陈晓宁誉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并称三大基因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而国内一些著名生物学家也站出来为陈晓宁喝彩。其实,陈只有硕士学位,其副主任之职只是行政职务,也并非是副教授,所谓三大基因库也非价值无法估量,而是花4000美元就可买到,甚至可免费索取。

4.“基因皇后”事件结束不久,国内南北生物学家又为“核酸营养”展开交锋,十余位专家甚至院士和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卷入其中。反对方指出“核酸”没有营养,对其产品的宣传是商业骗局,美国早在20年前就司法判定了核酸营养是商业骗术,但支持者仍然坚持核酸营养研究是一项“新科学”。直到国家卫生部宣布某核酸营养产品属“扩大宣传”,反对方才艰难地占据上风。

5.据《科技日报》报道,“863计划”实施15年来,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比例大约为1比30。其中某一年仅获得3项专利。论文偏多而成果太少,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科技工作者务虚不务实的作风。同时,国内科学家论文因“千第一律”,雷同者太多,引用率不高,影响较小。

6.更令科技界感到羞愧的还有个别抄袭现象。据悉,国家自然基金委调查的有关基金项目的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事例绝对量在增加。更有甚者,还曾有人伪造论文检索证明,将实际收录论文数由1篇夸大为7篇。

7.原中科院化学所所长胡亚东研究员则用他在科学院图书馆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浮躁:中科院图书馆大概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好的图书馆。过去那里经常坐满了看书做学问的人,其中不乏像竺可桢、卢嘉锡这样的大科学家。可是现在,人少了,去的人也多是找了想要的东西一复印走了。“味道完全不对了。”

就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200字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查看答案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上空发生了一次火流星事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JPL)所属的近地天体研究中心的探测显示,这次火流星事件发生的高度约为37000米,火流星在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540吨TNT炸药爆炸。
火流星是亮度非常高的一类流星。按照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定义,如果流星在越过观测者正上方(天顶)时,视星等比-3等更明亮,则可被称为火流星。这样的亮度,大约与火星、木星最亮时差不多。但观测者刚好在天顶处观测到流星的情况十分罕见,因此一般会综合实际观测到的流星视星等和当时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流星在天顶时的视星等。
火流星的直径一般在1米左右,它们可能来自于小行星、彗星的碎片,也可能来自于星际空间的尘埃。这些天体一般围绕太阳运动,当接近地球这样的大行星时,便会受到行星引力摄动,脱离原来的轨道,闯入地球等行星的大气层。进入地球大气的火流星,除了在与大气摩擦的过程中不断被减速、加热外,还会因其速度超过音速而压缩它前面的空气,形成激波。激波同样会对火流星产生加热作用。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火流星会逐渐融化,运动方向前后的压强差还会对火流星产生挤压作用。当挤压作用超过火流星本身的抗拉强度时,火流星便会爆炸、碎裂。有报道称,美国用于导弹预警的侦察卫星可被用于火流星探测。此外,国际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用来监控全球核试验的次声波监测网,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这套监测网记录下的火流星事件中,2013年2月15日发生在俄罗斯的火流星事件释放的能量最多。当时一颗直径在17米左右、质量约为7千吨的火流星从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在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据估计,这颗火流星总共释放的能量与44万吨TNT爆炸相当,导致约1500人受伤就医,100多人住院。大部分伤者受伤的原因是冲击波引起的玻璃碎裂和房屋震动,而不是被落到地面的陨石击伤。本次发生在中国云南省的火流星事件,释放的能量较少,因此除了在中秋之夜制造了一场天文奇观外,不足以造成实际的损害。
火流星与大气摩擦释放的热量,会将它自身及周围的大气分子电离。流星划过夜空时发出的灿烂光芒,就来自电离气体放出的光。大气分子、原子被电离时会发出红光,而由于火流星本身被电离的物质不同,发出的光的颜色也不同。例如,当火流星上的铁被电离时,将发出黄光;硅被电离时,将发出橘黄色的光。除了观赏效果外,火流星电离大气形成的等离子体柱也是科学家们研究中高层大气性质的机会。科学家们可以使用流星雷达,不断向天空中的各个方向发射无线电波。当无线电波被称作“流星余迹”的等离子体柱反射时,利用接收到的反射无线电波的信号特征,科学家能获得距离地面几十到一百多千米的高层大气密度、温度、风场等信息。
如果火流星的残骸没有在与大气摩擦的作用中燃烧殆尽,就会有陨石坠落到地面。按照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将陨石划分为以硅酸盐为主的石质陨石、以金属铁和镍为主的铁质陨石和多种成分混合的石铁陨石。
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天体物质之一。最古老的陨石年龄与地球相当,在45亿年左右。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岩石的“年岁”,都比不上这些陨石。因此地球和太阳系早期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这些“天外来客”来回答。2015年,NASA的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了构成DNA和RNA的基本化合物,从而为陨石在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可能发挥过作用的论点增加了论据。由于流星体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这次火流星事件是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行星撞地球”,还有待研究。然而,彗星、小行星等小天体撞击地球引发灾难的威胁,却是现实存在。
为了监测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天体,20世纪90年代,各国航天和天文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小行星监测网,开始对可能与地球接近的小行星进行普查式的寻天观测。NASA所属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欧空局发射的红外空间观测平台(InfraredSpaceObservatory)、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等仪器都在日夜监测着太空中的不速之客。此外,NASA还将功能部分失效的NEOWISE红外太空望远镜改造成了专门用来探测小行星、彗星等小天体的飞船。在执行监视任务的同时,NEOWISE也对小行星轨道在大行星引力摄动作用下的变化进行研究。
如果一颗小行星被证实将要撞击地球,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来使小行星偏离原来的轨道,或者碎裂成不会造成危害的残块,来消除它们对地球的威胁。在这些方案中,威力最大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射核弹到小行星附近,运载核弹的飞船首先在小行星上砸出一个浅坑,随后在浅坑中引爆核弹,使小行星碎裂成较小的碎片,在与地球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殆尽。此外,还有动能撞击、引力牵引、太阳帆等使小行星改道的方法。而无论哪种方法的实施,都需要全世界有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小行星威胁。
10月12日,小行星2012TC4将与地球擦肩而过。它的个头与一般的民房相仿,最近时距离地球仅4.4万千米,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八分之一。由于已经准确确定了其轨道,确认它不会撞击地球,科学家并不对它的造访感到紧张,反而希望利用这次机会测试国际间联合探测和追踪小行星的能力。
———摘自《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2日04版)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火流星本身的硅物质在电离时发出黄光。
(2)流星在天顶时的视星一般会综合实际观测到的地平线到流星的仰角来确定。
(3)火流星事件带来的人员受伤,主要原因是冲击波引起的二次伤害和被落到地面的陨石击伤。
(4)飞船将核弹发射到小行星表面的浅坑中,引爆核弹,可使小行星碎裂成较小的碎片,避免撞击地球。
2.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以下哪项对火流星起加热作用?()
A.火流星与大气发生摩擦
B.火流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激波
C.火流星运行过程中所受的压强
D.火流星所受的太阳辐射
(2)火流星的作用有()。
A.供游客观赏
B.为研究大气提供依据
C.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提供论据
D.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变过程
3.根据文章,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补“火流星”发生历程的因果示意图的缺项,其中①不超过15字,②③④均不超过10字。
4.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200字。
查看答案
题目”给定材料:

材料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的公民科学素养。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新途径供给,根本途径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到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和经济脱节问题。”从2004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的增加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2005年“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7年“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2008年“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2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到2012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9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1号文件。材料2: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在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渐缩小。材料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52%,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农业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种了50多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的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里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新科技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的实验室成果阶段。据2011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10%,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40%;另外,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材料4: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有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试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一些农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进行指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加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关技术设备对土壤墒情,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技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全镇19个村、8000多户、三万多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度大,农村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壮大。“1990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1997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43%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1/3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机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材料5: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农机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的手中。他认为,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山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4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作。“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水稻,大部分农户都使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6万多,农机推广者只有4个,要把新技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奈。他已经53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他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70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材料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

查看答案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给定资料1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结合全文的理解,以“从2012年中央1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写一篇文章。1.观点明确,分析深入2.联系实际,简洁顺畅,800-1000字。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个数据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从2004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年“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0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到2012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9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1号文件。2.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步减小。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52%,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农技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种了50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得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上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据2011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10%,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40%;另外,约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4.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实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了一些农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够指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也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且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关技术设备对土壤情况、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机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全镇19个村、8000多户、3万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度大,农技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扩大。“1990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1997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43%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1/3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5.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他认为,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4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是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6万多,农技推广者只有4个,要把新技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奈。他已经53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它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70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赚点钱供孩子上学。他听村里人说养羊赚钱,
查看答案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根据给定资料内容,扼要解释什么事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晰,总字数300-350字。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个数据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从2004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年“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0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到2012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9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1号文件。2.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步减小。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52%,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农技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种了50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得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上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据2011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10%,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40%;另外,约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4.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实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了一些农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够指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也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且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关技术设备对土壤情况、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机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全镇19个村、8000多户、3万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度大,农技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扩大。“1990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1997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43%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1/3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5.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他认为,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4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是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6万多,农技推广者只有4个,要把新技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奈。他已经53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它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70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赚点钱供孩子上学。他听村里人说养羊赚钱,就借了1万块钱买了一些羊,盖了棚子买了饲料,不料这些羊染上了瘟疫,1万元打了水漂;2010年冬天因为天气严寒,城里菜价纷纷上扬,韩进听说种菜
查看答案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认真阅读“给定资料1”节选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部分内容,结合资料全文,指出这部分内容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2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300字。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个数据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从2004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年“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0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到2012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9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1号文件。2.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步减小。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52%,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农技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种了50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得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上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据2011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10%,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40%;另外,约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4.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实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了一些农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够指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也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且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关技术设备对土壤情况、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机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全镇19个村、8000多户、3万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度大,农技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扩大。“1990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1997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43%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1/3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5.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他认为,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4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是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6万多,农技推广者只有4个,要把新技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奈。他已经53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它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70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赚点钱供孩子上学。他听村里人说养羊赚钱,就借了1万块钱买了一些羊,盖了棚子买了饲料,不料这些羊染上了瘟疫,1万元打了水漂;2010年冬天因为天气严寒,城里菜价纷纷上扬,韩进听说种菜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三、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基本思路。1.问题定位准确2.思路建议具体可行3.表达清楚,700字左右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据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这个数据意味着,每百人中,仅有三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从2004年提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年“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0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到2012年将“农业科技创新”写入标题,并以半数以上篇幅重点阐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央已经连续9年将农业科技问题写入当年的1号文件。2.农业部有关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说,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比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该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逐步减小。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52%,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农技推广成为其中关键一环。种了50年地的河北农民赵老汉,听到上大学的女儿告诉他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问题非常重视时还很迷惑,没有文化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正在琢磨的是电视里播的小麦新品种为啥长得那么好,产量也比自家高。他打断女儿的话问道:“那明年俺想种电视上那个大麦穗的品种,能解决不?”横在赵老汉和他日思夜想的“大麦穗”之间的那道坎儿,就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这还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农业部某副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一个短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据2011年河北省有关部门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受农户欢迎并得到积极应用的所谓“热烈成果”约占科技成果总量的10%,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所谓“温型成果”约占总量的40%;另外,约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4.杨翠明是河北省涉县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对记者说,“我们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推广和服务。话虽简单,可真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没那么容易。就拿优良种子的推广来说,原来是县里交给乡里,乡里先交给村干部实验种些,那还得好说歹说,因为谁都不希望在自家地里搞实验。”农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后,反倒让杨翠明觉得无奈了。据他介绍,当地农民经常为了一些农业上的问题找他,一些简单的农作物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他靠着经验还能够指导,但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也无能为力。“主要是二十多年来,我的农技知识始终没有更新,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杨翠明表示,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且不能及时掌握新的技术,“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壤、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让杨翠明也束手无策,令杨翠明更尴尬的是,直到去年,技术站也没有增加相关技术设备对土壤情况、作物病虫害等进行检测。杨翠明的农机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全镇19个村、8000多户、3万亩耕地的技术服务。由于涉县地处山区,乡镇区域跨度大,农技服务范围相比平原地区更广,这些年来,杨翠明一直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扩大。“1990年技术站刚发展的时候有一批人,1996年又从大专院校分配来一批人,可1997年以后就没有新面孔了。”杨翠明感叹道,“一直是这几个快成老头的人负责工作。”让杨翠明感到力不从心的是,“镇里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养老、信访、包村、救济、粮食直补等工作都要参与,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来做本职工作。”据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断奶、断粮”和“下放”等政策后,全国44%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和43%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被削弱和停拨事业经费,近1/3的技术人员离开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尤其是造成了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即便是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往往也得花去70%左右的时间去做政府指派的“中心工作”,或者身兼一些“经营性任务”。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都表示“不太熟悉”、“不清楚”、“没主动找过”,即使有找过的也常常无功而返。5.广东省翁源县菜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他认为,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也没必要交通工具的“三无”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作为一个从事基层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持工作。”陈云贤说,该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但“我们站4个人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借别人的办公桌。”作为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我早就不干了。”“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你,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镇上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是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这都是我们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但是全镇有农业人口6万多,农技推广者只有4个,要把新技术都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说到这里,陈云贤有点无奈。他已经53岁了,但是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翁源县农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翁源已经发展成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改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部分地区中专及以下学历农技人员超过了40%。县、镇两级农技站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最后,张局长强调说,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只有政府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官员在解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时,强调了文件中“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提法是一大亮点。即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要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它抓住了基层科技人员多年期盼的关键问题,这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做出贡献的70万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相当大的鼓励。6.菜农韩进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想赚点钱供孩子上学。他听村里人说养羊赚钱,就借了1万块钱买了一些羊,盖了棚子买了饲料,不料这些羊染上了瘟疫,1万元打了水漂;2010年冬天因为天气严寒,城里菜价纷纷上扬,韩进听说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