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关系史”标签

关系史

英国历史学家马土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这一现象发生于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374、明朝末期,地方志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牢牢扎根,还传播到了日本。陈元赟为毛利辉元用汉字编写了一卷____,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出题:重庆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推荐:重庆学习平台)A、《太平寰宇记》B、《周礼》C、《长门国志》D、《华阳国志》
查看答案

以一定时期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右: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B.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C.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D.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查看答案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   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A.政治对话

B.经济合作

C.文化交流

D.军事互信

查看答案

(),亦称血婚制或血缘家庭,指在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在同一原始群体内,同一行辈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男女即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的集团婚姻形式。它是群婚制的低级形式,也是人类两性关系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禁忌原则。

A、血缘群婚制

B、对偶婚制

C、一夫一妻制

D、族婚制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

A.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D.英国实行无议会统治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土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查看答案
题目根据文意,以下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政党交流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在两岸关系史上前所未见
B: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达成的共同体认,都坚持了“九二共识”确定的原则
C: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架构,必将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舆论的热烈欢迎
D:两岸交流的新局已经打开,虽然前路不平,但是种子总会生根、发芽、成长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二、三月间,日本分别同英、法、俄、意达成秘密协议:日本支持中国参战,四国应允在战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自恃有此保证,估计中国参战也不可能收回山东。同时,它还试图以中日为盟国的方式,控制中国的财政与军事。
——《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
材料二1943年1月11日上、下午,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缔结了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废除19011年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终止该议定书给予美英的一切权利;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英国放弃要求中国任用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
——《国际关系史·第六卷(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的日本是否达到了目的?中国方面的反应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知识,分析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签订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影响?(11分)

查看答案

环境史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史的跨学科研究,它通过考察历史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彼此影响,为当今环境问题查找“病史”、“病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提供过往经验。最早提出和使用“环境史”这一术语的是()

A、美国历史学家R·纳什

B、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

C、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摘编自刘陵、洪育沂主编《国际关系史简编》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的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摘编自刘陵、洪育沂主编《国际关系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A: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自掘坟墓的先例。
B: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C: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D:我国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新年在故宫博物院公开展出。
查看答案

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武力派”造成了“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转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

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

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查看答案

2014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不属于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是()
A.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B.都由社会主义国家所提出
C.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
D.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较为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

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类别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世界

9170

高收入发达国家

34627

撒哈拉以南国家

1321

津巴布韦

591

 

——摘编自朱明权《当代国际关系史》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分析经济发展与局部战争之间的关系。

(3)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谈谈你对于人类应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想法。

查看答案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罗斯福及其同僚期待美国从战争中崛起……他们要创建一种可以增进美国利益的世界秩序……美国不能再次规避大国的责任,而应该提供一种创建自由主义国家经济秩序--以自由贸易和稳定的货币汇率为基础--所必需的领导权。”在二战后初期,为“创建自由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美国倡导建立的组织有()。①世界贸易组织②关贸总协定③世界银行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洛迦诺会议后,欧洲一片欢腾。参加会议的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说,它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法国外长白里安一回到巴黎就兴高采烈地宣称:“和平终于到来,我国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有保障了”。他们二人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洛迦诺精神”在洛迦诺会议后一时成为和解和安全的代名词,为什么?(5分)
(2)德法两国外长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