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第一世界”标签

第一世界

从政治变革的角度,吉登斯认为如下重要因素强化了全球化:()

A.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冷战体制结束

B.国际和地区机构发展

C.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D.人们的追求和平的愿望

查看答案

()它们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亦称为后工业社会,或称为第第一世界,美国、瑞典、日本等属此类。1992年人均GNP达12000美元以上。

A、低收入国家

B、下中收入国家

C、上中收入国家

D、高收入国家

查看答案
B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随即开始。

查看答案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

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   B.与中国广泛建交

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组建不结盟运动

查看答案
有学者描绘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重大科技创造中很少有能像大型水坝这样让人痴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人类长期遭受旱涝灾害的摆布才使得让水听人的调遣如此令人痴迷。但让人着迷有时也就使人盲目。有几个巨型大坝项目就有弊大于利的危险。建造大坝的教训是:大的未必总是好的。建一座巨大的、功能强的水坝已成为那些努力显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一个成就的标志。但对国家和民族并没有多大益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因阿斯旺大坝而得以巩固。土耳其在力图跻身第一世界的计划中也包括修建阿塔特克大坝。但大坝往往不如预期那样发挥功效。第一段第三句话暗示了()。
A.人们若对现实视而不见便会很高兴。B.盲人可能比看得见的人更幸福。C.过于兴奋的人往往忽视至关重要的东西。D.迷恋使人们丧失判断。。
查看答案

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方针,却是在威尔逊的利他主义的旗帜下实现的。号召美国参战时他不提自私的国家利益,而是表明美国别无所求,只是为维护原则而战。而此前,西奥多·罗斯福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旗帜,号召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却没能奏效。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威尔逊打着“利他主义的旗帜”参战的原因。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参战的现实因素。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蒙古国经普查探明有80多种矿物,下表是蒙古国部分矿产的储量。表:蒙古国部分矿产的储量

矿产

磷矿

萤石

铅锌矿

石油

储量

20多亿吨

约140万吨

60亿吨

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

约1750亿吨

20亿吨

167万吨(以铅为主)

60~80亿桶

备注

亚洲第一

世界前十位

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产量居世界第4位

世界前15位

 

 

 材料二: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地形比较单一,平均海拔1600米。蒙古国提出“北水南调”计划,先在蒙古境内的北部边城苏赫巴托尔附近处筑一道150米高的拦水大坝,将色楞格河等河水堵截在蒙古境内,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然后引至扎门乌德(下图)。

(1)蒙古国的气候类型是_____\_,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4分)(2)蒙古国的地形类型主要是_____\_,总体地势特征是________。(4分)(3)蒙古的矿产资源具有______\__的特征。2011年,矿产品出口占蒙古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8%以上,说明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矿产品的_______值低。(6分)(4)蒙古国“北水南调”工程建设存在哪些困难?(6分)(5)中蒙合作发展越来越密切,依据蒙古国的优势,请分析中国投资者适合在蒙古国投资发展哪些产业?(8分)

查看答案

案例“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收入发达地区,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衡量)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世界上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分别为高收入国家收入水平(为24430美元)的63.5%和40.9%,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列第45位和第64位。其中上海浦东1999年人均GDP为25472美元,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30600美元)的83.2%,位于世界第11位,高于丹麦人均水平。若按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标是由人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总入学率和人均GDP4项指标合成,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衡量,上海和北京分别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5位和第27位。
 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较发达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而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些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世界人类高发展水平地区。
 第三世界是广大农村下中等收入或低收入较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河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人国家平均水平;这些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在0.6~0.8之间,属于世界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第四世界是如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及低收入贫困地区。贵州人均GDP为1247美元,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美元),在世界排名为177位,与上海相差132位,与北京相差113位,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世界140位之后;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人类发展指数均小于0.6,属于世界人类低发展地区。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背景存在,导致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三大发展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大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