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大辩论”标签

大辩论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宪法的决议,决定

A.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

B.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权利”的规定

D.上下级人民检察院由监督关系改为领导关系

查看答案

易中天曾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B.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

C.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D.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查看答案

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查看答案

关于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有过三次大辩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第一场辩论主角是薄伽丘和彼特拉克

B、第二场辩论的主角是布鲁尼

C、第三场辩论中布鲁尼提出要把但丁的遗骸运回佛罗伦萨

D、第二场辩论围绕着但丁的写作语言展开的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有过三次大辩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A、第一场辩论主角是薄伽丘和彼特拉克

B、第二场辩论围绕着但丁的写作语言展开的

C、第三场辩论中布鲁尼提出要把但丁的遗骸运回佛罗伦萨。

D、第二场辩论的主角是布鲁尼

查看答案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是

A.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 B.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

C.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查看答案

2018年10月,方舟子和崔永元在网络上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进行大辩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价值判断的标准因人而异

②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④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没有界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1957年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方针B.“百家争鸣”方针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查看答案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近一段时间,国内两位教授观点交锋引发的讨论,已经演变成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全民大辩论。一方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態成功,“有为的政府”不可或缺,世界各国都在运用产业政策。作为支持该观点的论据,你认为恰当的是

A.资源是有限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竞争力较差,政府必须优先帮扶

B.市场与产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离不开政府干预

C.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充分起作用

D.引导企业自发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推动转型升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夹缝中展开的美学大辩论,朱光潜当然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话语”,通过写“检讨书”对自己不惜责骂乃至丑化。
B:“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11日宣称制造了10日晚的两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炸弹袭击。当天,数千人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谴责恐袭行径。
C: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查看答案

   近来,英法两国领导人都遭遇到了挫折。前者为民众不满法国总统上调燃油税,增加消费支出,降低生活水平,接连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人们要求现政府下台。对此,法国总统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组织全国大辩论活动来直接回应民众的诉求。但民众却不卖帐。而在英国,由于脱欧协议接连被否决,英国的未来发展陷入不确定性,英国百多万民众在网站发起留欧签名诉求。对此,英国首相视而不见,继续为议会通过脱欧协议而“努力奋斗”。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从“法国政体的特点”角度,分析法国总统要直接回应民众诉求的原因。

(2)运用“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的知识,分析英国首相对民众留欧诉求视而不见的根源。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我们力图审判的这些罪恶,曾是被精心策划的、是极端恶毒的、是充满破坏性的。人类文明无法容忍它们被忽视而不接受审判,更无法容忍它们再次卷土重来。
——1945年美国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纽伦堡审判总起诉书》
材料二 1953年西德通过《战争受害国赔偿法》,截止2000年,德国赔偿总额超过1500亿马克。
1963年震惊世界的奥斯维辛审判在法兰克福举行,引起德国全国上下对过去清算纳粹做全方位的反思与自省,引发了六十年代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
1994年9月,联邦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一切纳粹标志和符号,更禁止对纳粹头子希特勒以及任何战犯的宣传活动。
2012年1月27日——联合国所规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德国对死难者降下半旗,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要“承担永恒的责任”。
2013年8月,将近2000张海报出现在德国柏林、科隆和汉堡的街头以及橱窗、地铁站等处,“通缉”在世纳粹战犯并悬赏线索,用德文写到:“迟了,但还不算太迟……”
——《深度国际·警惕“东方纳粹”复活》
(1)依据材料一,概述美国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原则。(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德国“同纳粹划清界限”的行动及其历史启示。(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汪曾棋小说《虐猫》,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学评论短文。
要求:
(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虐猫
汪曾棋
  李小斌、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都住在九号楼七门。他们从小一块长大,在一个幼儿园,又读一个小学,都是三年级。李小斌的爸爸是走资派。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家里大人都是造反派。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不管这些,还是跟李小斌一块玩.。
  没有人管他们了,他们就瞎玩。捞蛤蟆骨朵,粘知了。砸学校的窗户玻璃,用弹弓打老师的后脑勺。看大辩论,看武斗,看斗走资派,看走资派戴高帽子游街。李小斌的爸爸游街,他们也跟着看了好长一段路。
  后来,他们玩猫。他们玩过很多猫:黑猫、白猫、狸猫、狮子玳瑁猫(身上有黄白黑三种颜色)、乌云盖雪(黑背白肚)、铁棒打三桃(白身子,黑尾巴,脑袋顶上有三块黑)……李小斌的姥姥从前爱养猫。这些猫的名堂是姥姥告诉他的。
  他们捉住一只猫,玩死了拉倒。
  李小斌起初不同意他们把猫弄死。他说:一只猫,七条命,姥姥告诉他的。
  “去你一边去!什么‘一只猫七条命’!一个人才一条命!”
  后来李小斌也不反对了,跟他们一块到处逮猫,一块玩。
  他们把猫的胡子剪了。猫就不停地打喷嚏。
  他们给猫的尾巴上拴上一挂鞭炮,点着了。猫就没命地乱跑。
  他们想出了一种很新鲜的玩法:找了四个药瓶子的盖,用乳胶把猫爪子粘在瓶盖子里。猫一走,一滑;一走,一滑.猫难受,他们高兴极了。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种很简单的玩法:把猫从六楼的阳台上扔下来.猫在空中惨叫.他们拍手,大笑。猫摔到地下,死了。
  他们又抓住一只大花猫,用绳子拴着往家里拖.他们又要从六楼扔猫了。
  出了什么事?九楼七门前面围了一圈人:李小斌的爸爸从六楼上跳下来了。
  来了一辆救护车,把李小斌的爸爸拉走了。
  李小斌、顾小勤、张小涌、徐小进没有把大花猫从六楼上往下扔,他们把猫放了。
                               (原载《北京晚报》1986年6月10号)
查看答案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儿,不必有太多的抵触。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问题
查看答案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儿,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问题(一):请简要概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问题(二):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朱光潜的通达人生郑涌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儿,不必有太多的抵触。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问题: (1)请简要概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2006年4月28日,《光明日报》载文:"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着颠倒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是非善恶美丑混淆的现象,有许多就是这种不良风气所致。所以,在荣辱观、道德观、价值观上要做到是非、善恶、丑美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必须对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风气采取旗帜鲜明的态度。既要坚持强大的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有机制和体制层面的得力措施,才能有效地整治不良社会风气。"
2.2006年4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的《时空调查:谁来作证》节目中讲道:主人公有的贴告示,有的举牌子,更有的跪地哀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寻找证人。只有找到了证人才有可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为亲人讨还公道。他们做出这些举动,可见寻找证人有多么困难。寻找证人难,找到了让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10%。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平均不超过10%。证人不肯出庭作证,案件的是非就很难分清,当事人欲哭无泪,别人也爱莫能助。
3.最近,哈尔滨一男子驾驶跑车在居民区撞死一老人后,公然恐吓围观群众一番后逃逸。警方和死者家属在寻找目击者过程中,知情人皆不愿出面作证。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育英小区的83岁老人谢杰,身子骨硬朗,生活规律,每天都在小区散步。家人和邻居没想到他会惨死在家门口。曾有群众私下向谢杰的家人介绍过事发经过:2月24日吃过晚饭,谢杰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散步时,被一辆掉头的黄色跑车撞上,老人当时就趴在车的发动机盖子上。此时,跑车不知为何突然加速,推着老人冲到路边的墙上才停下来。见有不少人来围观,肇事司机下车看了看,并威胁说:"谁也别瞎说,谁说了就整死谁!"随后驾车逃逸。不久,又有人返回现场,将跑车遗落的保险杠、漆片等证物带走,并再次威胁大家不许乱说。围观者站在一边,不仅没人敢上前抢救谢杰,更没人敢给谢家报信。待"120"救护车赶到现场时,谢杰已经死亡。事发后,警方和谢杰家属都在寻找目击证人,但结果令人失望。很多目击事故过程的群众议论纷纷,当家属请求其作证时,这些人要么说没看见,要么三缄其口。据谢家人讲,出事后,一位好心目击者悄悄把肇事车号刻在了墙上。警方张贴了寻找目击者启事,可没人提供线索,破案一度受阻。谢家人多方打听,终于在小区内找到了这位目击者,并送去礼物表示谢意。可第二天早上,该夫妇二人来到谢家将礼物送回,两人一进屋,就哭着央求:"我们搬到这里才4个月,不了解情况。我们现在就卖房搬家,这件事我们不想参与了,就饶了我们吧。有我们作证,你们家的问题可能会解决,但我们还有孩子,过个一年半载的,孩子被谁捅一刀怎么办?"
4.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后来桓宽著《盐铁论》,以为二者"或上仁义,或务权利",是一次关于义利问题的大辩论。宋代理学家对义利之辨,持之尤力。程颖说:"大凡出义则人利,出利则人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基本上承袭了《汉书·董仲舒传》的观点。此外,儒家尚有两种意见,一是以义为重,但不绝对排斥利,主张先义而后利;二是认为若无功利,道义便是虚语。清初的颜元明确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辩证观点,他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5.2006年4月25日,《光明日报》载文:"恻隐之心,人应有之。侧隐之心就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而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关怀弱者也是关怀我们自己。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弱者给予应有的关怀,反而漠视弱者的诉求,损害弱者的利益,势必引起诸多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与震荡。而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会受到危害。由是观之,关怀弱者就不仅是一种道义的要求,而且是明智的表现了。"
6.今年3月31日晚10点,在厦门市体育东村公交车站,郑女士带女儿过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撞伤,左脚三处骨折,司机当场驾车逃逸,由于当时体育东村一带的路灯很暗,郑女士只看到红色小车的最后两位车牌数字,遂向110报警。郑女士目前正苦等目击证人能提供线索,让交警尽快抓住肇事者。去年6月30日,在丁香湖畔,民工韩磊为救人而被湖水吞噬。那时他只有17岁。但令人气愤的是,时至今日,被救者一直没有站出来给韩家一个说法。日前,在文化路街头,里三层外三层聚集了一大堆人,正在围观一场斗殴--一名男子被多人殴打。当民警接到报警赶到时,打人者则迅速停手,混进了围观的人群中。被打者指出现场一人参与了殴打时,该人矢口否认,称自己只是看热闹的。于是,民警便询问围观者,这个人是不是参与了殴打。可问了多个人,均称自己不知道--"我跑过来看时已经打完了,我也不知道是谁打的。""没看着,我刚路过这里。"最终,此案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认定打人者。民警告诉记者,在这种斗殴事件中,除了当事人外,现场的目击证人是非常重要的。当一方指认另一方,而另一方又不承认时,那么目击证人的证言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认定到底哪一方在说谎。
7.公平正义既是衡量美好社会的一个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共产党为民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切实维护社会正义,使公平与正义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近几年来,我们在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资助特困生上大学、资助特困单亲家庭、公推党政干部、实施民心工程、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司法公正等。但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因此,深入认识和分析当前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利益诉求得到统筹兼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要从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人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在谋发展、搞建设时,找准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决不能顾此失彼。
8.李老板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张先生经常为李老板供货。每次供货时,李老板并不马上就付给张先生货款,而是积累到一定金额后,再一起结账。张先生每次供货时,李老板的会计均给他一张入库单,货款付完后,张先生再把入库单还给李老板。不知不觉中,李老板已经押了张先生10万元的货款。去年2月,张先生找到李老板,希望能把货款结清。这次李老板倒痛快起来:"没有那么多钱,今天我先给你一半吧。"于是,李老板给了张先生5万元的贷款,张先生写了收据后,还回了5万元的入库单。过了一个月,张先生拿着另外的5万元入库单再次找到李老板,希望把这5万元货款付了,但李老板却说出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话来:"上次5万块钱我不都给你了吗?你怎么还跟我要?"原来,李老板歪曲事实,竟称他只欠张先生5万元的货款,一个月前还的就是这笔钱!无奈,张先生只好与他打起官司来。在法庭上,张先生拿出了入库单及有关"收到5万元货款"的收据,可李老板愣说这5万元就是付给张先生手中5万元入库单的货款。到底孰是孰非,法官也犯了难。其实,除了李老板与张先生外,还有一个人清楚事情的经过,那就是李老板的会计。张先生及代理律师多次恳求会计能出庭作证,她虽然已经辞职,却仍不愿为张先生作证。如今,此案仍陷在困境中。
9.道德义务是在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客观上必然会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使命和职责。道德义务是指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同时表明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要求;也指个人在实践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道德义务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因而它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道德义务本质上反映了各个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义务的多样性。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道德义务的要求既表现在人们相互间的各种关系中,也表现在个人对民族、国家、阶级或团体的关系中。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一定的利益和需要,总是向社会成员提出和规定各方面的道德责任,用以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客观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社会、国家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认真地选择自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的后果。
10.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义,宜也。它就是指应该做的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中国文化很重视这个"义"字,认为这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根本之处。禽兽的生活完全是自然的,没有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人的生活则除了物质的、自然的生活之外,还有社会的、精神的生活,凡事都有个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义以为上",把道义放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