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搜题 > “赤脚医生”标签

赤脚医生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卫生政策成功的经验依靠由()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 

A、赤脚医生

B、三级卫生保健站

C、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查看答案

根据“给定资料3-5”,你认为“赤脚医生”制度对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无借鉴意义?如果有,请具体说明;如果没有,请阐述理由。

(1)观点鲜明,论述充分;(2)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赤脚医生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脚是一种工作状态

B、是可以当下采用的农村医疗制度

C、在六七十年代,是一种有效的基本医疗制度

D、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

查看答案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其中以( )为中心。

  • A、村赤脚医生

  • B、村卫生室

  • C、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 D、乡镇卫生院

查看答案
[多选]下列人物中属于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有()
A.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学成回国,夺得连续空缺六年科技大奖的学者黄伯云
B.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的歌手丛飞
C.坚守在贵州深山,为村民健康付出青春的赤脚医生李春燕
D.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武文斌
查看答案

于全科医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过培训提高了的赤脚医生

B、服务于社区不分科的通科医生

C、能同时开展预防和治疗的基层医生

D、掌握临床与预防知识,实施基层保健的医生

E、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骨干,能对不同性别、年龄者不论躯体、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提供连续、综合性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查看答案

张某,为某村赤脚医生,患者王某近日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遂在张某的诊所进行了治疗,在输注青霉素时,突发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查,张某在进行青霉素输注前并未进行皮试,且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此时,张某的行为()

A、属于一级医疗事故

B、属于二级医疗事故

C、属于三级医疗事故

D、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E、不属于医疗事故

查看答案

所谓真相紧张,即对真相有紧张感,表现为对任何事都采取不验证、不相信的态度,用造谣、传谣、信谣的方式来安顿内心。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不涉及真相紧张?(  )

A、某网站在未经核实的前提下,公然声称杨澜为美国国籍

B、磊磊嫉妒悠悠成绩好、人缘佳,经常跟同学说她的一些无中生有的坏话,大家渐渐疏远了悠悠

C、赤脚医生林梦听说吃盐可以防辐射,在不知其医学原理的情况下,就在村子里到处说

D、小义看到小刘的女朋友与另一男子牵手逛街后告知小刘

查看答案

上个世纪的“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活动中,知识青年充当了“二元社会”里沟通城乡关系的桥梁。他们输送给农村的不光是劳动力。他们身上的知识元素通过代课教师、赤脚医生、技术员、广播员等身份在农村得到广泛的传播。他们带去的牙刷、运动衫、半导体收音机代表的城市文明,对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②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④文化具有区域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

查看答案

“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总有一些话温润着我们的心灵。只要你善于发现,感动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是汶上县某校九年级同学搜集的部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素材:

材料一:2018年10月19日,卓嘎、央宗姐妹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两姐妹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材料二:2018年10月5日,天安门广场,三军仪仗队在行进过程中一名升旗手弯腰捡起地上的一面小国旗,然后队伍继续前进。无数国人被战士的这次弯腰帅到了。

材料三:一部《战狼2》,振奋国人心。片尾语音:“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时,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材料四:“济宁好人”、汶上县刘楼村村民郭中仁虽患喉癌,却坚强笑对生活,利用自己干过赤脚医生的有利条件,10年来为本村30余名老人义务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当上了老人们的健康保姆。

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感悟?

查看答案
[问答题]1.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转诊、病人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在中国已经出现二十多年,至今却不大为国人所知,甚至被人以“赤脚医生”联系在一起。来自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疗医师数仅八万余名,仅占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村卫生室处于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以前,村卫生室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不少村卫生室就设在村医自己家里,经常出现“和尚一走庙就没了”的尴尬境地,此外,村卫生所严重缺乏基本医疗设备,误诊,错诊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专家认为,配备具有一定科技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提高村级卫生所医疗信息化水平是基层卫生组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按平均每2000-3000人口设立一个村级卫生所,估算,一次性投资“新三样”等诊断设备及医患交通服务平台,大约越要6.5万-7万,人均24万,按照一个市1000个村估算,需投入约7000万元,这样的投入相当于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1/5,而对于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专家建议,可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优势,以推动先进医疗设备进村。而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和一些民间资本也看到农村医疗市场的潜力,都希望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据悉,近3年,江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23亿多元,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一所达标的县医院目标,并形成了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卫生院为支撑,县医院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小李是江西某社区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8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来到该社区医院。他说,医改前,他的工资收入与市级医院工作的同学少很多。所以,经常想离开这个地方。同为全科医师的小蔡,谈到医改前后的对比时,他说:“以前,每个月的收入在1800-2000,现在3000左右,年底还能拿到4000元奖金。”据了解,江西省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3.5万人,基本工总额3.77亿元,现有县级财政补助仅为1.16亿,缺口达2.61亿元。可喜的是,从2012年起,全省乡镇卫生院所有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缺口全部由省财政补齐。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后,江西省财政对在编在岗的基层医务人员,人均每月补助300元,对于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机
查看答案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⑧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结合全文,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

查看答案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⑧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文章第⑥段“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查看答案
慢慢老去的故乡牧云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⑧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⑨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选自《散文百家》略有改动)问题:(1)文章第⑥段“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结合全文,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
查看答案

给定资料

1.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迈人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14。8%,人数突破两亿大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整体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还高出3%。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曾有课题组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8.3%,规模是城市的1.69倍。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他们究竟该如何养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有学者引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数据表示,我国城镇老人的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4.7倍。从贫困率角度看,在全国约1010万城乡贫困老年人中,农村就占860万,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城镇的3倍以上。

2014年7月至9月和2014年年底至2015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发起了一项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为主题的调查,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家乡农村的老人们作为他们调查、采访的对象。大学生们用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将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细节一一展现,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农村老人生活的现实面貌,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切的期盼。

这次调研的试点村均为传统的农业村庄,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大。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农村老人主要的三种居住方式分别是:与配偶单独居住(49.2%)、独居(20.9%)及只在一名子女家居住(16.0%)。在全国调研的642位农村老人中,非“空巢”老人比例仅为10%。

这次研究将“空巢老人”定义为:因为无子女,在居住方式上为独自居住、与配偶一起居住、在养老机构居住或者固定在某一子女家中居住但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的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共1.7亿人,约占农村人口的27%。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导致了许多老人提前进入“空巢”阶段。“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老人。同时,全国调查情况显示,约30%的老人处于丧偶的状态,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儿女要钱。

不管是在试点村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养老都以居家养老为主。在试点村中,老人非居家养老选择比例仅为29.2%,有明确参加养老院意愿的比例小,仅32.8%。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居住于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养老条件充分,而选择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仅为4.5%。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选择“自己或老两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养老院”的比例分别为48.8%、41.7%、6.0%,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倾向”明显。

对养老院的态度的调查显示,选择“不愿意”的老人比例大.机构养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等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去养老院进行养老。“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积蓄不多,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2.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以房养老”……一系列养老话题持续占据着舆论中心。而公众在关注城镇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另一问题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农村养老。

“在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农村领取退休金的人群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养老。”国务院参事马力说。

在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央农村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丁智勇2011年对哈尔滨市12个县乡的调研中,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60.8%的农村老人在为基本生活来源担心。

“低生育率和青壮年人口外流,是造成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日渐庞大’的主要原因。”丁智勇说,“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农村老人的经济地位,远比城镇退休老人‘弱势’。”

经专家测算发现,农民如果参保新农保并连续缴费15年,60岁后每月最低只能领取73元养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标准缴费,最多也只能获得每月129元的养老金。这样的水平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待遇调整机制缺失的问题亟待改变。

“由于秉持‘广覆盖,保基本’等原则,当时55元的标准肯定是低了,比‘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低,后者是每月57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说,“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个标准基本没有变化,远追不上物价的涨速。”

丁智勇在调研中,也碰到了类似尴尬。一位老村民告诉他,每月基本养老金“没病时还可以,有病就麻烦大了”。这个村民算了一笔账:一盒感冒药17.6元,每次要把感冒治好,起码要吃几盒,“一个月的养老金基本就没了”。

村里的老人要是得了乡镇诊所都不知道的病,去一次县医院就得辗转3小时以及花费数十元车费。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连续第七次进行“千村调查”,一名学生在报告心得中写道:“鸦鹊村位于交通要道上,算是最好的村落了,距离镇医院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县医院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因此,除非重病,老人们更多是靠的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更是极为贫乏。正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老人们往往只能说出身体哪里不舒服,具体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

3.2015年6月6日.“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课题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称,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于是,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

随着大量农家子弟扎根城市,父母远离乡土,随迁进城,含饴弄孙,这本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变迁。但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中,焦虑,成为进城老人的通病;逃离,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据了解,时至今日,虽然城市繁华,但仍有老人坚定地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土地是根本,农村是家园。也许,农民进城是城市化不可逆的潮流,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下的城市化往往是以大兴土木、大修大建的方式实现的。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远远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一位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表示,进城前,听儿子说能够请家政服务护理,但实际上好的护工人手紧张,子女工作都忙,“还不如在老家,起码摔了碰了,还有邻居搭把手”。

农村老人进城要面对经验之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这对农村老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被科技重构的城市生活中,曾经田间地头的能手,如今显得迟钝乃至自卑。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们远离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熟人社会,进人钢筋水泥下的陌生人社会,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空虚而寂寞。子女工作繁忙,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与亲情陪伴无暇顾及。同时。他们也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难以参与到城市老人休闲娱乐生活中。

解决这一问题,老人及其子女们固然需要积极面对,但政府和社会也应有所作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是当务之急。当前,不少城市老年人活动场所普遍缺乏,无法满足老人社交的需要。

社区应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服务场所。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社区能够深入了解进城老人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习城市生活技能,通过举办多元的社会互动,让进城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重建人际关系网络.从而真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融人城市生活。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进城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我国对进城老人的社会福利投入有限,不少福利项目也因为城乡户籍差异而区别对待,其结果是进城老人的养老资金基本来自子女赡养。这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

不少老人因此无奈选择返回农村,继续依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为子女减轻负担。

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大部分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或者选择逃离,那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化离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妨暂缓脚步,重新审视进城老人。他们是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评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城市,唯有为老人进城做足充分准备,他们的不适症才能够最终根治。

4.“‘空巢’老人的生活由谁照顾?生病谁来护理?家务活谁来帮忙?”这是丁智勇所担忧的

问题。现实中,农村养老的“大头”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养老”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家庭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

丁智勇表示.“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大量耕地被占用,‘没有经济权,没有发言权’,农村失地老人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了。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仍然保有土地的老人来说,指望一块土地养老,依然阻力重重。丁智勇在对哈尔滨12个县乡的调研中发现,能自己种地的农村老人只占20%,剩余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后者约占44%。“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

查看答案

给定资料

1.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从l999年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14.8%,人数突破两亿大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整体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还高出3%。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曾有课题组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8.3%,规模是城市的l.69倍。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他们究竟该如何养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有学者引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数据表示,我国城镇老人的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4.7倍。从贫困率角度看,在全国约l010万城乡贫困老年人中,农村就占860万,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城镇的3倍以上。

2014年7月至9月和2014年年底至2015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发起了一项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为主题的调查,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家乡农村的老人们作为他们调查、采访的对象。大学生们用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将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细节一一展现,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农村老人生活的现实面貌,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切的期盼。

这次调研的试点村均为传统的农业村庄,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大。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农村老人主要的三种居住方式分别是:与配偶单独居住(49.2%)、独居(20.9%)及只在一名子女家居住(16.0%)。在全国调研的642位农村老人中,非“空巢”老人比例仅为l0%。

这次研究将“空巢老人”定义为:因为无子女,在居住方式上为独自居住、与配偶一起居住、在养老机构居住或者固定在某一子女家中居住但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的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共l.7亿人,约占农村人口的27%。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导致了许多老人提前进入“空巢”阶段。“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老人。同时,全国调查情况显示,约30%的老人处于丧偶的状态,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儿女要钱。

不管是在试点村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养老都以居家养老为主。在试点村中,老人非居家养老选择比例仅为29.2%,有明确参加养老院意愿的比例小,仅32.8%。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居住于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养老条件充分,而选择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仅为4.5%。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选择“自己或老两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养老院”的比例分别为48.8%、41.7%、6.0%,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倾向”明显。

对养老院的态度的调查显示,选择“不愿意”的老人比例大,机构养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等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去养老院进行养老。“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积蓄不多,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2.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以房养老”……一系列养老话题持续占据着舆论中心。而公众在关注城镇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另一问题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农村养老。

“在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农村领取退休金的人群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养老。”国务院参事马力说。

在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央农村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丁智勇2011年对哈尔滨市12个县乡的调研中。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60.8%的农村老人在为基本生活来源担心。

“低生育率和青壮年人口外流,是造成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日渐庞大’的主要原因。”丁智勇说,“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农村老人的经济地位,远比城镇退休老人‘弱势’。”

经专家测算发现,农民如果参保新农保并连续缴费l5年,60岁后每月最低只能领取73元养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标准缴费,最多也只能获得每月l29元的养老金。这样的水平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待遇调整机制缺失的问题亟待改变。

“由于秉持”广覆盖,保基本’等原则,当时55元的标准肯定是低了,比‘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低。后者是每月57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说,“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个标准基本没有变化,远追不上物价的涨速。”

丁智勇在调研中.也碰到了类似尴尬。一位老村民告诉他,每月基本养老金“没病时还可以.有病就麻烦大了”。这个村民算了一笔账:一盒感冒药l7.6元,每次要把感冒治好,起码要吃几盒,“一个月的养老金基本就没了”。

村里的老人要是得了乡镇诊所都不知道的病,去一次县医院就得辗转3小时以及花费数

十元车费。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连续第七次进行“千村调查”,一名学生在报告心得中写道:“鸦鹊村位于交通要道上,算是最好的村落了,距离镇医院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县医院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因此,除非重病,老人们更多是靠的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更是极为贫乏,正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老人们往往只能说出身体哪里不舒服,具体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

3.2015年6月6日“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课题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称,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于是,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随着大量农家子弟扎根城市,父母远离乡土,随迁进城,含饴弄孙,这本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变迁。但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中,焦虑,成为进城老人的通病;逃离,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据了解,时至今日,虽然城市繁华,但仍有老人坚定地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土地是根本,农村是家园。也许,农民进城是城市化不可逆的潮流,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下的城市化往往是以大兴土木、大修大建的方式实现的。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远远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一位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表示,进城前,听儿子说能够请家政服务护理,但实际上好的护工人手紧张,子女工作都忙,‘‘还不如在老家,起码摔了碰了,还有邻居搭把手”。

农村老人进城要面对经验之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这对农村老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被科技重构的城市生活中,曾经田间地头的能手,如今显得迟钝乃至自卑。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们远离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熟人社会,进入钢筋水泥下的陌生人社会,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空虚而寂寞。子女工作繁忙,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与亲情陪伴无暇顾及。一小时.他们也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难以参与到城市老人休闲娱乐生活中。

解决这一问题,老人及其子女们固然需要积极面对,但政府和社会也应有所作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是当务之急。当前,不少城市老年人活动场所普遍缺乏,无法满足老人社交的需要。

社区应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服务场所。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社区能够深入了解进城老人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习城市生活技能,通过举办多元的社会互动,让进城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重建人际关系网络.从而真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融入城市生活。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进城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我国对进城老人的社会福利投入有限,不少福利项目也因为城乡户籍差异而区别对待,其结果是进城老人的养老资金基本来自子女赡养。这对于中低收人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不少老人因此无奈选择返回农村,继续依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为子女减轻负担。

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大部分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或者选择逃离,那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化离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妨暂缓脚步,重新审视进城老人。他们是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评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城市,唯有为老人进城做足充分准备,他们的不适症才能够最终根治。

4.“‘空巢’老人的生活由谁照顾?生病谁来护理?家务活谁来帮忙?”这是丁智勇所担忧的问题。

现实中,农村养老的“大头”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养老”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家庭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丁智勇表示,“但随着农村人的增加和大量耕地被占用,‘没有经济权,没有发言权,.农村失地老人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了。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仍然保有土地的老人来说,指望一块土地养老,依然阻力重重。丁智勇在对哈尔滨12个县乡的调研中发现,能自己种地的农村老人只占20%,剩余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后者约占44%。“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人吃住,好一点的能给老人少量零花钱。

查看答案